歷史記憶:家鄉的碾子和大石磨

2021-02-20 雄媒社

歷史記憶:家鄉的碾子和大石磨

小時候我記得我們村有兩家有石碾子和大石磨,為了方便村民們吃麵,這兩家好心人就在自己家院子裡的空房屋裡按上了石磨,這石磨上下有兩個大園磨盤,中間有個軸,上盤有個石眼,下盤固定,上盤可以轉動,這大石磨厚足有一尺,重量約有一、二百斤。大碾子就按在村邊的空地上,村民們使用都不收費。

有時候拉磨套上個小毛驢,找不到毛驢,就得人推,左右兩個木棍,每人推一邊,有的壯漢一個人推就行,大磨主要是磨玉米面和麥子面。大磨磨不了,就到村邊大碾子上碾,有時忙了,還得排個,有時候一排一大溜,逢年過節,家裡都做一些年糕,將小米麵和粘米用水淘了,半乾了就上碾子上碾,幹這活真是不輕,如果推上一、二個小時,累的頭暈眼花,兩條腿不聽使喚,小時候就不愛幹這活,時常偷懶,幹點別的活,也不願意去推磨,推碾子。

不知過了多少年,村裡安上了電,裝上了小鋼磨,村裡有了小機磨,村民們再也不發愁推磨了,拿著準備好的糧食放在機磨屋裡,到時候去取就行了。

現在更好了,小機磨換成了大機磨,村裡還辦起了麵粉廠,買面換面都很方便,是黨的好政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


古人們發明的大石磨,大碾子,就俏然失業了,據說這大石磨和石碾子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雄縣:楊二定供稿手機:13223202878

本文為「雄安新區熱點」(ID:xaxqhot)原創文章。

雄安新區熱點(ID:xaxqhot)致力原創,創作獨一無二的內容,推送有價值、有趣味、有營養的話題。投稿郵箱1702786888@qq.com。

相關焦點

  • 玩轉樂高大顆粒積木(八十一)——樂高城門、樂高藥碾子
    大家好我是zfeng老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兩個大顆粒作品,我們首先來搭建一個城門吧
  • 「炸年糕」,記憶中的家鄉味道
    那遙遠的小村莊,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無論時過多久,那份深情的記憶時刻那樣清晰;無論行走多遠,只有家鄉是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吃上媽媽做的炸年糕。那是一種酥嫩香甜的味道,那是一種家鄉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種飽含媽媽濃濃愛意的味道,那是一種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味道。
  • 葉縣:傳統工藝磨出「無添加」石磨麵粉
    1月25日,葉縣葉邑鎮連灣村支部書記張廷秀站在一排石磨前,介紹起了石磨麵粉的好處來。記憶中,在老舊的石磨坊裡,石磨「吱呀吱呀」地唱著古老的歌,每轉一圈,韻律就會重複一次,磨坊裡的谷香和歡聲笑語也就多了一重。後來,機磨取代了人工推磨,養育著我們祖祖輩輩的石磨身影越來越遠,童年的麥香也慢慢消逝在時光當中。
  • 閩南夜話 | 那年 那巷 那石磨
    小巷石磨作者 / 天賜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住在中山路第六市場邊上的南磚仔埕的巷子裡。巷子23號的門邊屋簷下有一圓形石墩,其上放置著一方石磨,石磨是誰家的,沒人曉得,這石磨順理成章地成了巷子人家的公用之物。
  • 小商日記 | 我和我的家鄉(5)家鄉美食--我的獨家記憶
    我的家鄉在農村,記得小時候放學後總是與二三好友一同嬉鬧,最愛的便是扔沙包,在規定場地內兩邊都用沙包投擲站在中間的人,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則下場,只要用手接住「打手」們扔過來的沙包就能多一條命。東北賊拉冷,大人出門都要帶上狗皮帽子、棉手悶子,可東北的小姑娘、小夥子們可尿性了,大白天光著手在外邊玩彈溜溜,扇片劑,玩的可歡實了,大冬天不穿棉腦在冰上打禿路滑,抽冰嘎。一個個的賊啦淘,小臉曬的雀黑,每天回家都弄得埋了巴汰的,挨爹媽罵是常事兒,成天遙那疙瘩瞎跑。
  • 涉及美康鍋巴、老碾子石磨麵和日輝杏脯,3批次食品不合格被處罰
    導致不合格的原因是車間陳舊,窗戶密封不好,工作檯和用具消毒不徹底。整改措施:更換紫外燈,購買臭氧殺菌機,嚴格生產過程衛生控制。運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對該企業作出沒收違法所得1700元,並處罰款50000元的行政處罰。對該批次不合格美康鍋巴(麻辣味)的經營企業,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核查處置。
  • 為留住兒時記憶 男子花5年收藏老物件(圖)
    每日推送大泉州最新鮮新聞資訊吳建軍收藏的這根柚木菸斗有80多年歷史一棟5層樓高的奶黃色外磚樓房,就是吳建軍收藏各種老物件和工藝品的地方。一樓大門口擺放著幾個形狀各異的石臼,還有石鎖、石磨,大廳內則擺放著許多木製工藝品。二樓有200多平方米,擺放著上百件老物件,其中最顯眼的是一架風鼓機,機身為木製,「只要把稻穀放入上方的錐形入口,然後手動搖轉鐵鉗,穀殼就會自動剝落出來。」他繪聲繪色地介紹,這颱風鼓機至少有60年的歷史,是5年前從漳州華安縣淘來的。
  • 愛心公益溫暖家鄉!阜陽喜相迎家庭農場助力鄉親抗疫情更深
    阜陽市潁泉區統籌實驗區「阜陽市喜相迎家庭農場」負責人錢虎帶著石磨小麥麵粉、手工粉絲等農特產品,來到潁泉區統籌實驗區周營他的家鄉,向為疫情防控做出奉獻的志願者鄉親們捐贈他們家庭農場的農特產品,以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
  • 推車輪上的殘疾男子 靠石磨香油年收兩萬
    因為倪老四的腿不方便,每次炒芝麻的時候,他都和妻子一起用一個大盆或者大筐裝芝麻。倪老四在石磨旁邊走動著。他告訴筆者,磨香油的時候,他只能用手按住腳走路。倪老四要離開石磨時,必須要坐上自己的推車輪胎,不然沒法走路。
  • 專訪 演員董勇:家鄉是我的「獨家記憶」
    是否考慮和杭州的影視公司合作呢?董勇:《雞毛飛上天》有關注過。因為我們好像是一起參加了幾次獎。當時《彭德懷元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了14次,是中央電視台歷史上重播率最高的劇,居然在獎項上敗給了這個戲,我就特地去關注了一下,看看這究竟是個什麼戲。我看完覺得真的還不錯,情懷很好,當然我演估計也不錯(笑)。希望杭州的影視公司來找我,我很樂意合作。
  • 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1月31日融媒體大直播 「我愛我的家鄉——鹹陽,一路向陽!」
    「我愛我的家鄉——一路向陽」融媒體大直播,將於1月31日14點,通過人民網及人民視頻,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新媒體矩陣,西部網,微博、微信、今日頭條
  • 明麗輝:家鄉的大河
    家鄉的大河明麗輝      我的家鄉有一條大運河,始建於1974年,歷時三年竣工。它的源頭引北部嫩江之水,流經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西興村西下窪。河水是供應大慶油田工業用水,這條河給家鄉人民帶來財富。利用有利的水資源,經過專家科學勘察論證,鄉政府號召農民開發水田,解決單一種植模式。
  • 返鄉人看變化丨劉文博:家鄉面貌變化大,今非昔比感慨多
    ▲俯瞰CBD公園(安陽網資料圖)返鄉人看變化丨劉文博:家鄉面貌變化大 今非昔比感慨多
  • 臺北|記憶中夢開始的地方
    臺灣是日月潭的薄霧,是阿里山的姑娘,是羅大佑《鹿港小鎮》「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是陳綺貞的《九份的咖啡館》,也是阿信的「一離開臺北,卻又想念臺北」……在這段交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還仍然清楚的浮現在眼前。現在的我,一提起臺北,可以有講不完的話題,以及無法言說的想念。我在那裡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了解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 明信片活動|照片記憶
    [每一張照片 都是時光的標本]第一期活動@我所想的&你所看的有人說,最美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它幫你留住的記憶。照片記錄的是逝去的一種感受和歲月。照片表達的太多,留下來的終究是你最美的記憶。2016年結束了留下的是一張張照片和照片背後或深或淺的記憶於你而言攝影意味著什麼呢你所保存的一張張照片又有著怎樣的記憶呢?
  • 家鄉的年味,城步人感受到了嗎?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淡薄、簡樸,有給人以日子艱難、度日如年的直感。不過不管年代和習俗如何衍變,年、依舊是父老鄉親最眷戀的味道。我的家鄉不算很偏僻,但出行十分不便,所處如同一座孤島,雖然村前村後可望見公路,但看見路行得哭。
  • 再也不能在石鼓路大榕樹下約了! 集大人曾共有的記憶
    從今以後,再也沒有石鼓路上的大榕樹。石鼓路大榕樹下約,集大人曾共同的記憶。集美石鼓路校委會門口一棵150多歲的大榕樹今天搬家,大榕樹扛過了數百年卻沒有扛過這次「莫蘭蒂」颱風,榕樹被連根拔起。當地居民和林業專家反覆商議,認為全鋪水泥地的石鼓路不適合大榕樹根系繼續生長,決定把「樹神」移到不遠處的龍舟池中亭榕樹公園,讓它過上「有天有地有鄰居」的舒服日子。  說到「石鼓路大榕樹」,你大概會用一聲「哦」來表達你對這棵樹的習以為常。從今起,『石鼓路大榕樹』這個提法將成為歷史,『龍舟池大榕樹』將繼續活在集大人的回憶裡,並為我們創造記憶。
  • 讀【大美臨朐《記憶中的繅絲廠》】有感
    編者語:昨天一篇《記憶中臨朐繅絲廠》猶如一粒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父輩們回憶的漣漪。歲月如梭,記憶如勾,一篇粗糙的小文,勾起了大家的回憶。
  • 我們的家鄉木灑溪,封溪保護生態
    為維護木灑溪的溪流生態環境,木灑溪村和雙溪村的一部分有識之士自發組織起來上報村委投放一萬多尾魚苗,同時從2015年10月15日起開始禁止對溪裡的魚兒進行放藥、電打、炮炸、網捕、放杈等捕魚行為,只允許人工捕捉和垂釣。
  • 莫言家鄉美食——高密雞扎
    回家,過年,可以休息一下忙碌了一整年疲憊的身心,可以肆無忌憚的享受圍爐團聚的天倫之樂,它成為了許多離開故鄉打拼生活的兒女們和守望家園的父母們心中最美好的期盼。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日臻提高,微信網絡飛速發展,使得年味淡的了無痕跡,覺得過年只不過和親朋好友見了個面,吃了頓飯,聊了聊天而已,記憶中的年由窮到富,過了一年又一年,時光匆匆,歲月無情,轉眼已把我推過不惑之年,現在的我們過年已沒有了對美食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