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集合網 集合詔安人
來源:廈門日報 整理:詔安集合網 CC一夢
「挽臉」(閩南方言「挽」是拔的意思)又稱挽面、絞面,是閩南民間流傳的古老美容護膚技法,主要是用細線拔除臉上汗毛,使臉面光滑柔嫩。
按習俗,準新娘在出嫁前要請人將臉上細毛拔除,寓意脫胎換骨變成新人。由於美容技術不斷發展,曾經風行閩南和臺灣民間的這種手藝,已逐漸被人淡忘。不過,近年來,「挽臉」又開始風行海峽兩岸,有人喜歡「挽臉」這種古老的美容法,不僅能省錢還不會損傷皮膚,並能延緩汗毛再生。
房前樹下,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照在臉上,林鴛鴦老阿婆把紗線緊貼在孫媳婦曾小紅的臉部,用手一張一弛,上下左右交叉絞動,脖子和手勢按相同節奏來回伸展……近日,記者在翔安區新店鎮頂曾自然村見到了這一幕已漸漸遠去的閩南「挽臉」。
如今,「挽臉」習俗逐漸消失,會「挽臉」手藝的人更是稀少。今年已經83歲的林鴛鴦擔心後繼無人,除了熱心為需要的人「挽臉」,更鼓勵兒媳婦和孫媳婦跟她學習,並時不時叫來孫媳婦體驗示範。她說,「挽臉」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不懂技巧,沒掌握好力度,有可能拔不出汗毛,甚至會把人的臉弄疼、弄腫。讓老人家高興的是,來自江西的孫媳婦曾小紅學了幾個月後已基本學會了。
林鴛鴦的手藝傳承於母親。她說,她一生最難忘的就是當年母親給她「挽臉」。那時候,家裡很窮而且子女多,她十六歲時,父母就請媒人給她找了婆家。出嫁那天,母親特意買來新粉新線,在家門口的榕樹下,細心地為她「挽臉」,落下的粉末和淚水沾滿沾溼了母女的衣裳。「挽臉」之後,母親還把一支修眉的鐵夾交給她……
歲月悠悠,林鴛鴦老阿婆雖年過八旬,但眼不花耳不聾,手腳靈活,她平常愛美愛打扮,也喜歡別人乾淨漂亮,常年熱心為鄉親「挽臉」,從不收錢。一些遷進城裡居住多年的鄉親知道阿婆的手藝,還結伴回來請阿婆「挽臉」,再次感受濃濃的鄉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集合網論壇看看詔安網民都在討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