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為四十七位無語良師舉辦植葬典禮,植葬典禮首先在慈大的大愛樓舉行,家屬虔誠為老師默禱。(攝影者:許榮輝)
在慈雲山環保植葬園區草地,家屬雙手捧著無語良師的骨灰袋,為老師默禱後,將骨灰袋放入事先已經挖好的洞裡,由家屬親自覆土,放上一朵菊花,半年內紙袋會分解;無語良師老師化為春泥,回歸大地,依傍著藍天綠山。家屬以感恩心祝福,為老師的一生畫下圓滿句點。
骨灰化春泥 回歸於大地
慈濟大學為四十七位無語良師,於花蓮吉安鄉慈雲山環保植葬園區舉辦植葬典禮,這是慈雲山環保植葬園區5月啟用以來,最多先人一起植葬的一次。植葬典禮首先在慈大的大愛樓舉行,靜思精舍師父為無語良師誦經祝福後,由家人將骨灰袋接送到到慈雲山植葬園區。
因上課需求,每年有六十八位無語良師奉獻大體,供醫學教育使用;課程結束後,學校為無語良師舉辦火化、入龕,部分骨灰裝入琉璃骨灰罈置放慈大大舍堂,讓師生追思,其餘由家屬領回或由家屬委託學校全權處理。以往骨灰均置放納骨塔,自2014年起,慈大決議骨灰植葬。
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表示,無語良師們是最終極環保的典範,課程結束後火葬,最後又將骨灰回歸到大自然,人的身體組成本來就是碳、氫、氧、氮,把這些再回自然的循環中,不一定要立碑才能紀念家人,家人無私的奉獻是留給子孫最好的紀念。
最好的安排 環保的典範
無語良師植葬典禮莊嚴溫馨,吉安鄉鄉長黃馨特地前來感恩無語良師和慈濟,「無語良師生前發揮大愛,往生後回歸到山林裡,不與自然爭地,這也是吉安鄉積極推廣的方式。」黃馨鄉長謝謝慈濟長期以來的協助和幫忙,植葬典禮非常尊嚴。
無語良師,多數是慈濟志工或會員,有長期在偏鄉義診的人醫會醫師,也有投入環保回收,還有更多人互持慈濟四大志業,為社會奉獻。
無語良師們是最終極環保的典範,奉獻大體供醫學教育,課程結束後火葬,最後又將骨灰植葬,回歸到大自然,化為春泥護大地。(攝影者:許榮輝)
投入環保資源回收已二十多年的無語良師蔡玉珠,她兒子吳文源表示,母親平常生活,用最簡單質樸的方式在人事物上,欲望少,愛惜物命,植葬環保不佔空間,是最符合母親愛地球的個性。賴月娥老師,在慈濟大學當懿德媽媽十六年,每個月往訪慈大和臺北,先生田中玉表示,能夠將骨灰植葬在他最喜愛的花蓮,是最好的安排。
「父親當老師,是完成了他生前最後一個心願了,其實甚麼形式都無所謂了。」林鳳聲老師的兒子林嘉宗說,家中以慈大頒贈的感恩紀念牌取代祖先牌位祭拜,人走了身體跟靈魂分開了,只有精神還在子孫心中,每年兩次帶著孩子到慈大的大舍堂來紀念父親。
慈雲山環保植葬園區的植存方式,是將火化後的骨灰裝進環保紙袋,植存在一定範圍區域,不立墓碑、不建墓冢、不留記號,使得骨灰在一段時日後,能融合於大自然。花蓮好山好水,許多家屬相信家人會喜歡這最後停留的地方,化為自然循環,遺愛的永恒生命,他們感謝慈大為家人舉辦莊嚴又環保的植葬典禮。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