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年輕聰慧的高校學子,反應神速;一邊是粉絲擁躉的網絡作家,淡定從容。《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每周五晚19:30 在CCTV-10播出,總導演關正文表示,「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節目笑點密集,觀眾只需要放鬆自己,在笑聲中即可領略成語之美與古典智慧之美。
相對2014年,本屆成語大會大幅簡化了比賽規則。在出題方式上,增加了成語典故搶答題、詞義理解選擇題,並將猜詞的成語按主題細分,對成語的背景與寓意進行了深入挖掘與梳理,不僅增加了競賽的看點,更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回味空間。
本屆成語大會在選手與嘉賓組成方面也進行了升級:變個人參賽為各高校代表隊之間的對抗,還吸納了具有網絡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群參與節目;文化嘉賓如蔣方舟、餘世存、酈波和蒙曼等則來自不同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們以更高和更廣闊的視角,對成語進行了豐富的解讀。
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13對青春學霸和一群以文字為生的作家進行對決,是第二季《中國成語大會》的最大看點,到底是讀書的更懂成語還是寫書的更懂成語?在青春和經驗之間,誰在賽場上會更勝一籌?這些青年作家到底能走多遠?顯然,和全心全意備戰的學霸們相比,邊背成語邊寫作的網絡作家們貌似處於劣勢,在比賽之餘,他們還得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用於寫作,網絡作家知道,如果跟學生拼記憶力、拼精力,獲勝的希望不大,只能用寫作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同學們對陣。
節目導演介紹,網絡作家豐富的語彙是他們的勝算,因為,「我們不是比誰的成語詞彙量最豐富,也不是比誰答成語的速度最快,而是比選手對成語的語言描述能力,以及理解成語的不同思維角度。」節目組希望選手能夠通過歷史典故,現場設計情景帶入,或者用一些與成語字面無關,卻通俗易懂、幽默的語言來表述成語,因而更側重選手的綜合能力。
於觀眾而言,觀看成語大會是盤點自己知識存貨的一個機會。文化嘉賓酈波說,「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人性之美,豐富的文化,歷史的厚重感會撲面而來,那時候觀眾就會發自內心的真心喜歡成語了,而不是為比賽。」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