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海邊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因為設計感獨特,又是毗鄰海邊,廠區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風景線,無數人駐足遊覽,幾乎成為了焚燒界的「標杆」。
來源:固廢家園微信公眾號
坐落於海邊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因為設計感獨特,又是毗鄰海邊,廠區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風景線,無數人駐足遊覽,幾乎成為了焚燒界的「標杆」。
垃圾焚燒廠顛覆你想像 八裡廠區成焚燒界「標杆」
如今的八裡垃圾焚燒廠對於周圍的居民來說,不像是一個處置垃圾的場所,反而成為一個公園及休閒娛樂的場所。
坐落於海邊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是臺灣當局90年代初規劃建設的24個焚燒廠之一,目前由達和公司(威立雅和臺泥的合資公司)負責運營。廠區外觀是水晶玻璃幕牆構成的幾何造型,現代感十足,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團隊之手。
因為設計感獨特,又是毗鄰海邊,廠區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風景線,無數人駐足遊覽。然而這裡最吸引人的,不只是它的外觀,更多的是它與周圍百姓相處的故事。
抗爭,哪裡都有
同臺灣其他的垃圾焚燒廠一樣,八裡焚燒廠剛剛進入規劃之時,也遭到了周圍村民的強烈抗議和反對。就在附近的太平村外,仍保留著一塊石碑,上書6個大字,「反垃圾、救太平」,見證了這段從對抗到對話的歷程。
從1994年開始,村民組成的自救會,專門就當地的垃圾填埋場、焚燒廠以及灰渣掩埋場等問題與政府展開了激烈的談判,甚至不時還有圍堵廠區、不讓垃圾進廠等極端事件發生。經過長達七年的對峙、談判,之後協調溝通,直到2000年,八裡垃圾焚燒廠才完成建設,開始正式試運營。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民眾與廠區的關係開始走入了上坡路。
信息,透明到底
破除誤解和疑慮,都是要從信息公開做起,八裡焚燒廠也不例外。
站上的實時監控視頻和廠區外的數據指示牌用來隨時公開各種排放的監測數據,此外,還有一個強大的監督委員可以隨時進場查看。監督委員會包括有來自「自救會」的意見領袖、第三方、環保部門、大學教授等各方代表。他們還會定期開會反映意見,成為了運營方與政府、民眾的橋梁。
這樣一來,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誤解和不信任也得以大大降低。除了專門負責監督的團隊,如果普通民眾想來廠裡參觀或是進廠監督,一通電話提前預約也能馬上搞定。
回饋,變身景區
回饋金是臺灣垃圾處理的一個先進之處,按照臺灣政府有關規定,垃圾焚燒廠按照一定比例,向周邊居民支付或投入回饋金。八裡焚燒廠也不例外,而他們也是首個創立回饋金制度建設整體生態社區的焚燒廠。如今的八裡垃圾焚燒廠對於周圍的居民來說,不像是一個處置垃圾的場所,反而成為一個公園及休閒娛樂的場所。
太平村登山步道是八裡廠修建的一個生態示範區。達和公司承接了焚燒廠的運營之後,將焚燒廠與林口太平村的古道修建成登山步道。步道的入口位於廠區隔壁,沿路設置了觀景臺及風力、太陽能路燈,許多原生種植物、動物都可以在這發現。步道坡度和緩,在高處還可以眺望大海、臺北商港,吸引了無數遊客和當地居民駐足。
與此同時,八裡垃圾焚燒廠還會偶爾變身「幸福廣場」,成為周圍居民拍攝婚照的好去處。廠區的行政大樓一樓,在節假日可以免費提供給附近居民舉行婚宴和活動,一次能夠容納300人以上,開放至今已接納了近30對新人的喜宴。
如今,八裡垃圾焚燒廠幾乎成為了焚燒界的「標杆」,每天都有來自大陸和海外的參觀團前來取經,引用其中一個參觀者的話:「了解了這裡的過去,再看這裡的現在,真的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和諧的垃圾焚燒廠之一了。」
掃描二維碼加入行業交流群(請備註個人單位及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