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濱海灣超級樹公園中的垃圾焚燒廠

2021-02-28 中國給水排水

去年的早些時候,杭州因為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問題,曾經爆發很激烈的衝突。科學網上的幾個老師,特別是身在杭州的老師和研究管理科學的一些老師,曾經對此次衝突涉及的科學、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討論。

事實上,城市垃圾如何進行有效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垃圾圍城現象和避免二次汙染,是每個城市都面臨的問題。

本文以本人訪問新加坡超級樹公園的見聞為例,說明垃圾焚燒在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如果規劃和建設的好的話,還可以成為風景區或公園,吸引市民和遊客過來觀光旅遊。下面用一些圖片做一些說明。

圖1,超級樹公園建設在新加坡濱海灣地區,和著名的金沙賭場隔路相望。

圖2,每一株超級樹大約高50-60米,頂部,散開的直徑大約30米。


圖3,進入超級樹公園觀光是不要錢的。據公園管理處負責運營的副主任彭博士介紹,這個公園建成之後,可以增加遊客在新加坡停留的時間0.5天。

圖4,登上連接超級樹之間的廊道進行觀光,是有收費的。


圖5,這是在廊道上看對面的金沙賭場附屬的賓館。


圖6,為了讓這個公園更好玩,還建設了溫帶和寒帶的大棚,引入和溫帶和寒帶植物。


圖7,如果我不告訴你,你能猜出這個超級樹公園下面,是個生物質能源發電廠嗎?這裡的生物質能源,主要是指樹葉子。新加坡大部分樹葉,都要運送到這個超級樹公園地下的垃圾發電廠來焚燒。


圖8,這個是電廠工作原理的示意圖,通過這個示意圖可以看到,我們看到那些超級樹的管狀物,都是垃圾焚燒廠的排氣管道。


圖9,事實上,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在這個公園裡面是意識不到任何煙氣排出的。只有在公園人員的指導下,你盯著管道幾分鐘,有時候會看到那種氣體顫悠悠的樣子,才會意識到有空氣排出。這上面那個藍色被封閉的部分,是個餐廳,最上面是個酒吧。在上面吃飯的感覺很是不錯。

(來源:苗元華科學網博客   轉載:固廢觀察)

相關焦點

  • 他們把垃圾焚燒廠打造成了新加坡超級樹公園,怎麼做到的?
    垃圾焚燒如果規劃和建設的好的話,還可以成為風景區或公園,吸引市民和遊客過來觀光旅遊。新加坡政府共耗資3.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35億元),打造成「超級樹公園」。這些超級樹位於新加坡濱海灣公園的核心區域,高達25米至50米,擁有巨大的鋼筋混凝土樹幹,還有成千上萬粗壯的鋼鐵枝幹。空中花園中種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花卉綠植。
  • 震驚:新加坡超級樹公園地下的「秘密」
    ,公園地下竟然藏著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而那些「超級樹」,其實垃圾焚燒廠的煙囪。  本文以新加坡超級樹公園的見聞為例,闡述垃圾焚燒的創新之舉,有效的規劃和建設,可使垃圾焚燒廠變身風景區或公園,吸引市民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可謂一舉多得。
  • 花園科技之最: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其中最大的濱海花園屬濱海南花園,園中建有多棵巨大的超級樹 (Supertree),十分引人注目。這些超級樹其實是一座座 16 層樓高的垂直花園,您在樹頂可以鳥瞰整個花園景色。此外,超級樹還具備多項實用性功能:收集雨水、生成太陽能以及充當公園溫室的通風管道。
  • 垃圾焚燒廠顛覆你想像 八裡廠區成焚燒界「標杆」
    來源:固廢家園微信公眾號  坐落於海邊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因為設計感獨特,又是毗鄰海邊,廠區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風景線,無數人駐足遊覽,幾乎成為了焚燒界的「標杆」。垃圾焚燒廠顛覆你想像 八裡廠區成焚燒界「標杆」如今的八裡垃圾焚燒廠對於周圍的居民來說,不像是一個處置垃圾的場所,反而成為一個公園及休閒娛樂的場所。    坐落於海邊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是臺灣當局90年代初規劃建設的24個焚燒廠之一,目前由達和公司(威立雅和臺泥的合資公司)負責運營。
  • 《綠色發展環保行》花園式城市垃圾處理典範——新加坡大士南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新加坡大士南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高級經理黃華榮笑稱:「我們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其實比一般工廠還乾淨」。  當然對於一間垃圾焚燒發電廠來說,僅僅做好這些「表面功夫」還不夠。從合理的規劃、先進的技術,到高標的排放、嚴格的監管,再到信息的公開、公眾的教育等等,黃華榮說:「這些從技術上看並不複雜,但難的是始終如一的貫徹,整個系統的高效運行,以及對細節的注重」。
  • 國內外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情況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就開始利用焚燒垃圾進行發電。早在2011年,西方發達國家垃圾發電廠的數量就已經很多了。幾個國外發達國家的垃圾發電廠處理垃圾的具體數據如何呢?一起來看看美國、日本、新加坡的垃圾發電廠處理垃圾的具體數據吧!早在2007年,年實際處理垃圾為3190萬噸,裝機總容量為2720MW,年發電量為170億度。
  • 關於晉江垃圾焚燒廠事件,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下面這個視頻,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垃圾焚燒發電我們再來看看國內外的垃圾焚燒廠是長怎麼樣的瑞士·圖恩垃圾焚燒廠丹麥·AMF垃圾焚燒廠日本·大正垃圾焚燒廠看完是不是很帶勁,沒想到垃圾焚燒廠也能這麼藝術,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 《綠色發展環保行》:垃圾焚燒廠成為了城市一景?小編帶你到臺灣北投垃圾發電廠一看究竟!
    但讓你意外的是,該著名的景觀是位於一個垃圾發電廠的煙囪上!  摘星樓是全球首創的煙囪景觀旋轉餐廳,也是臺北市視野最廣的餐廳,時時以慢速旋轉,所有座位都緊窗戶,可讓餐廳用餐客人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的景色,晴天可遠眺陽明山,大屯山系,淡水河、基隆河就在腳下交會,夕陽西下,落日美景一覽無遺。夜景尤其美,整個臺北市盡收眼底。  摘星樓所處的位置就是北投垃圾發電廠。
  • 萬萬沒想到,垃圾焚燒廠原來可以美成這樣!
    ,垃圾焚燒處理全過程更能直觀的了解啦~全球最大垃圾處理髮電廠巨大的圓形結構不僅應用於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主體結構,也將全部涵蓋相關的輔助建築設施。     這家廠不僅能與民和諧共存,還與旅遊結緣,搖身一變成了旅遊景點,吸引了各地遊客參觀、旅遊。
  • 臺灣研究:垃圾焚燒廠二惡英的排放可能對周遭環境有影響
    垃圾焚燒廠會排放可致癌的環境荷爾蒙二惡英類的物質和重金屬如鉻、鎘、鎳、鉛、與砷等有害物質已成共識。
  • 吉寶濱海東海水淡化廠開幕;李顯龍總理:新加坡越來越難確保水供穩定,國人須節約用水!
    位於市區的吉寶濱海東海水淡化廠,從去年7月起投入使用,於今天正式開幕。這是新加坡首座可處理海水和淡水的大型雙模式海水淡化廠,每天可生產約3000萬加侖的食用水,佔本地約7%的用水。頂層的草坪也會對民眾開放,為國人提供本地休閒新去處。
  • 【 遊記達人】幸福路口:新加坡魚尾獅公園
    坐落於浮爾頓一號隔鄰的填海地帶,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公園。當地的藝術家巧妙的將獅子頭和魚的身體結合起來,設計出魚尾獅的形象。代表新加坡形象的魚尾獅吐出強勁有力的水柱。公園不大,一般都是四面八方的遊客。因為臨河臨海,微風徐徐,在公園裡散步也是非常愜意的。
  • 世上最昂貴的酒店: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
    提起新加坡,可能不少朋友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便是舉世聞名的濱海灣金沙酒店。2010年,這座號稱「世上最昂貴的酒店」正式落成,交付使用。前後斥巨資達40億英鎊,開闢室外泳池,打造了不少豪華奢貴的觀光平臺等等高檔娛樂休閒設施。
  • 新加坡生活| 濱海灣的購物熱點
    幾乎全球所有奢華品牌均在標誌性的濱海灣金沙®佔有一席之地。無論你醉心的是萊卡 (Leica) 最先進的攝影器材、哈姆利 (Hamley’s) 的精美兒童玩具,或是提倡享樂主義的 La Cure Gourmande 紀念品,你會發現所有這些奢華品牌都已進駐濱海灣金沙購物城® (The Shoppes at Marina Bay Sands®)這座富麗堂皇且充滿現代主義的商城。
  • 在新加坡的她,居然把「濱海灣花園」搬回了家?
    |關注「新加坡眼」,輸入「地鐵」「籤證」獲得更多信息|新加坡被譽為花園城市,身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鮮豔花朵,
  • 專家丨垃圾焚燒真是二噁英的主要來源嗎?連「小弟」都不配做了!
    答案是:在垃圾焚燒發展較早、應用較多的發達國家,燃燒控制和煙氣淨化系統不盡完善的垃圾焚燒曾經的確是二噁英排放的「帶頭大哥」,但隨著焚燒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環保標準的不斷提升,垃圾焚燒早已讓出了「帶頭大哥」的位置,甚至連「小弟」都不配做了。
  • 總站動態 | 生活垃圾焚燒固定源煙氣(顆粒物、SO2、NOX、HCl、CO)排放連續監測系統適用性檢測工作啟動
    2017年4月,環境保護部印發《關於生活垃圾焚燒廠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和聯網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垃圾焚燒企業於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裝、樹、聯」三項任務,同時要求環境監管部門依據在線監測數據進行執法、監督和管理。
  • 燈光秀取代跨年煙火,新加坡今起每晚照亮濱海灣,迎接2021
    華輿訊 據新加坡眼報導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步入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這意味著,2020年即將結束,是時候要開始準備迎接2021年的到來了!從今天起至12月31日,濱海灣的天際線將由60道燈柱點亮。 圓形燈柱投射向天空,象徵著一座燈塔,支撐新加坡人戰勝疫情的決心,以及同步向前的目標。
  • 新加坡取消今年濱海灣跨年煙花!網友:799新幣的酒店白訂了!
    2020-11-06 08:20:22 來源: 新加坡椰子 舉報
  • 海南進入生活垃圾全焚燒時代 日處理能力超萬噸
    王子謙 攝12月28日伴隨著海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三期項目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瓊海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同時點火運營海南省「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部投入運營至此,海南省生活垃圾迎來全焚燒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