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周五、周日,民生頻道《看見大市口》欄目都將推出「新聞澤要」版塊,由主播夢澤就時下的熱點話題及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敬請關注!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關於清明祭掃的話題就在各個媒體上泛濫了。有些新聞只要改變一下日期就可以再來一次,這只能說明現實有點像牛皮癬,難以治癒。比如說,好多年前就有媒體報導,又是一年清明時,有記者在全國多地走訪發現,一些本該追思先人品德的祭奠活動,卻變成了擺譜比闊的"名利場"。你也不得不佩服有些人就是腦洞大,好幾年前紙質祭品,就已經出現了,比如"洗衣機""冰箱""彩電""別墅",腦洞更大的還有,電腦、西裝、iphone,腦洞更大的還有二奶。
這種"豪華"祭品浪費資源不說,關鍵是,這種近乎惡搞的方式與清明祭掃本身的嚴肅性難免形成衝突。倒不是我諷刺誰,有一些人,祭奠方式的誇張,甚至形成攀比,就是活著的人出於面子做給別人看的。
夢澤說:
我一直覺得咱們鎮江每年的鮮花換紙錢,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因為它是一個平等的身份跟你說,這樣的方式更好,可是換不換由你自己做主。更何況,如果要求統一的必須用鮮花,根本行不通,只會激化矛盾,比方說外地某些地方政府都極力宣傳鮮花祭奠、網上祭奠,看似"文明"、"低碳",但是不接"地氣"。鮮花換紙錢是個好辦法。再者,對於官員修豪華墓、公車掃墓,加大查處力度與規制,也能夠起到積極的"文明"示範。
祭祀作為一項具有深厚傳統的文化傳承,他的變遷不可能完全剔除農耕社會的痕跡。所以,與其刻意突出文明與非文明的隔閡,不如拋開文明祭掃這四個字,多從利弊和責任的角度來強調防火安全,因為燒紙錢跟文明之間它不是直接關係,是間接關係,他最大的問題是非常容易引發火災。只有從防火這個角度,提醒老百姓,激起自覺的力量,移風易俗才能"事半功倍"。
P.s.
對於「今日澤要」,您有哪些獨到的見解?歡迎留言!
同時,如果您發現任何線索,歡迎撥打85223456新聞熱線,或是通過微博、微信告訴小編,和我們分享您的所見、所聞。
一經採用,不僅可以領取稿費,還能和主播夢澤共同完成這檔節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