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慣了市場超市買的皇上皇、廣州酒家,味覺變得固化,臘腸酒味、甜味成了主基調。
忽然吃到豐穌臘腸,著實一驚。
二八分的肥瘦比例,肉是手切粒,腸衣是天然的豬粉腸。
家裡的Stab鑄鐵鍋變成了專煮煲仔飯的鍋,短短的臘腸四根剛好圍上一圈,中間窩上一個蛋,最後淋上調製的甜醬油。
「滋」的一聲是與鍋底的飯焦的碰撞。
一口下去,「噗」一聲脆響,滿口的豐盈,咬下去肉是緊緻的有嚼頭,而且,不甜!真的不甜,果然是宣傳中的低鹽低鈉。豬肉本身的香味蓋過了記憶中的甜,扭轉了我錯誤了多年的味覺。啊,原來真正的臘腸是不甜的啊,原來真正的臘腸是這麼脆口彈牙的呀……
查了一下廣式臘腸還分流派,大概為為中山、香港、澳門、東莞、廣式五系,中山、東莞地區口味會相對偏鹹,以便下飯;香港大多天然生曬有肉鮮味;澳門傳統腊味相對偏甜,帶汾酒或玫瑰露香氣;而廣式腊味近年以大批量機器生產為主,肉質相對鬆散,甜度和油益味濃重。
這個費人工費時的做法,更偏向手工製作的港式臘腸了吧。
做年貨活動期間,還送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臘鴨腿。店裡只有這種短臘腸、潤(肝)腸、臘鴨腿和白臘肉出售,任性又實在。
三口之家的年夜飯已經想好,再來一個豐富的臘腸臘鴨腿煲仔飯,過上一個簡單肥潤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