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餐廳服務員制止浪費被罵」一事備受關注,目前有了新進展。2月24日,當事顧客聯繫餐廳,通過手機補付帳單,並向服務員道歉。餐廳方面表示,該服務員將獲得晉升。無論是網友譴責浪費行為、給服務員點讚,還是餐廳的鮮明態度,都表明制止餐飲浪費絕非多管閒事。
此前,「北京一餐廳服務員制止浪費被罵」的視頻引發熱議。2月15日晚餐時段,一對青年男女在北京市豐臺區一家火鍋店就餐。初次點菜就點多了,服務員善意提醒有半份菜,但顧客仍然固執己見。20分鐘後,儘管桌子上還有許多菜品沒有吃完,顧客不顧服務員勸導再次加菜。直到第三次加菜,顧客不聽勸阻,拍桌子吼道,「我想點我樂意」「管得著嗎」。
當真是多管閒事嗎?恰恰相反,餐飲浪費是就該管、必須管的正經事、嚴肅事。在人均消費140元即可吃好的火鍋店用餐,兩個人點20多種涮品和涼菜,消費1125元,顯然超出合理消費的範疇,處理不當必然造成食品浪費。服務員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提醒,引導顧客適量點餐,正是避免浪費的好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廣。2020年12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其中就要求餐飲服務提供者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作為餐飲行業的提供者和服務者,如果看到餐飲浪費現象不去及時制止、合理引導,反而唯利是圖、見怪不怪,那麼全社會共同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又從何談起?
從消費者的角度講,不應該在他人善意提醒時擺出一副「我樂意就好」「別人管不著」的姿態。客觀地說,消費者在外用餐,點多少菜能吃飽吃好難以把握,破除面子觀念也非一蹴而就,但是面對餐飲服務者的善意提醒,不妨先想想是不是有道理。認為「生活好了、豐儉由我」,一味任性地想點多少點多少,那就太不應該了。須知,花自己的錢絕非理直氣壯鋪張浪費的理由,你所浪費的每「一粒谷」都飽含著「千滴汗」的艱辛。
一起熱點事件的意義往往不局限於一時一地,既對當事人產生啟發,也讓他人有所借鑑。餐飲服務者可以思考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引導顧客合理消費;消費者也更能感受到秉持勤儉節約才是正確價值觀,進而摒棄「吃飯是其次、面子最重要」等錯誤觀念。廣泛討論、深入思考、及時糾錯,有利於樹立文明新風尚,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每個人做節約理念的踐行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中央紀委常委會舉行第十九次集體學習
對抗組織調查,銀行行長花100萬元購「百虎圖」,試圖疏通關係……
操控村委會20年35人被抓,各地嚴防黑惡宗族勢力幹擾換屆選舉
明明是黨性教育,突然就變旅遊了
過年過節,微信紅包成為他的斂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