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在第三屆山東省青春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的獲得團隊中,有一個團隊,他們堅守初心,致力於為草原的孩子帶來溫暖;有一個人,他迫切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帶著家鄉的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個團隊的名字叫「向草原」公益高校聯盟,被孩子們稱作「小包老師」的人則是想把孩子帶出草原的「向草原」負責人——包晗。
包晗想做公益的想法,來自休學時期的一段經歷。休學期間,他曾為內蒙古的一家公司做足球體育推廣工作,在推廣的過程中,包晗深入基層,與各個地方的人打交道,他發現,越是往基層走,學校條件越艱苦,這讓他意識到或許可以通過一些途徑,為這些地區的孩子們做點什麼。包晗決定從熟悉的足球公益項目做起,「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知道,做公益是一個挺開心的事情,感覺能幫助到別人,能看到孩子們快樂的笑容,你就覺得這是掙多少錢都比不了的」。
今年三月份包晗回到學校上課,正趕上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團隊組建宣傳,他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契機。
「向草原」夏季公益項目最開始只有包晗一人,後來人員數量經歷了暴漲與暴跌,等到出發時共有32人。包晗將自己以前創業經驗運用到這個項目中,從組織到運營,從策劃到實踐,「向草原」夏季公益項目的計劃項目達到五項,除支教活動外,還兼有拍攝紀錄片和各種志願任務。在此過程中,很多贊助者和報名者都懷疑這麼宏大的計劃是否可以實現。「我要用行動證明,我並非在空談,我要做出成績來給大家看。」25天實踐活動,7000多公裡的路程,包晗用實際的行動給予回應,「言出必行」是他做事的準則。
「向草原」媒體團隊為拍攝出真實的紀錄片,展現牧區人民的真實生活,探尋草原地區的民間藝術,包晗帶領整個團隊走訪了草原上126個牧鋪,採訪民間藝術家,對烏蘭牧騎文藝隊的每一個人進行深入採訪,25天的實地拍攝,內容涉及蒙古族文化、飲食、競技運動、服飾等各個方面。團隊志願者在探訪之初,常常遭受「閉門羹」,但包晗絲毫不為困難所阻撓,堅持敲響下一戶牧民的木門。牧民由最初的不信任,到後來的熱情演出,這讓包晗感受到以真心換真心的快樂。
在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包晗也經歷了無數的困難,有高強度工作帶來的疲憊,有同學的不理解與質疑,甚至還有流言對「向草原」的詆毀。可他依然保持著初心,不被這些因素所困擾,一心撲在對牧區貧困孩子的幫助上。不在意別人說什麼,而在乎自己真正做了些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包晗感到震驚和痛心的是草原的孩子不知曉草原文化。他說,「我問過那裡的孩子們會唱什麼歌曲,他們回答的都是抖音上面比較火爆的歌曲,原來的草原的文化幾乎沒有孩子再提了,這使我十分震驚,同時更讓我相信這裡需要一個這樣的公益組織,來幫助孩子們接受真正有內涵的東西,而不是看這些未經篩選過濾的繁雜內容。」所以,包晗最大的願望也是能將「向草原」發展壯大,並且傳承下去。「希望我們畢業幾年後回來,還能看到有人在做這個項目,並且越辦越好。」
2018年12月2日,包晗將草原的孩子帶來了山東。孩子們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海,第一次參觀海軍博物館。其中,最讓包晗感動的是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後,用稚氣的聲音說「我長大也想做一個像包老師這樣的人」。各種滋味在包晗心中翻湧,他說「我以後也會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一些,因為孩子們確實把我當作榜樣來看待,還是要更努力,不管在哪一方面」。
在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業確實能為孩子們提供幫助,包晗的信念更加堅定了,他表示,很希望能讓「向草原」登上更高的舞臺,但獲取名利這不是向草原團隊的目的,要通過更高的獎項來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項事業,讓更多的社會注意力聚焦到這些孩子們的現狀上。在包晗的計劃中省級獎項是第一步,未來還要拿更多的、層級更高的獎項,把向草原的品牌樹立起來「我們只要宣傳出去了,未來還會有更多組織去支持我們,像現在有學院支持我們,有學校支持我們,有很多社會上的企業支持我們,支持著向草原繼續往前走,哪怕有一天我倒下了,向草原的旗也有人扛著繼續往前衝!」
「不二」是包晗的網名,也是父親從小教育他的做人準則,說一不二,堅持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到最好,這是包晗的人生信條,也是讓他在青春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的黃金定律。
文字、圖片:林巖巖 翁 鬱
編輯:魏 琪
責編:李 冰
指導老師:李華偉 張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