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混凝土分層或分段澆築時,接頭部位處理不好,易在新舊混凝土和施工縫之間出現裂縫。如混凝土分層澆築時,後澆混凝土因停電、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澆混凝土初凝前澆築,引起層面之間的水平裂縫;採用分段現澆時,先澆混凝土接觸面鑿毛、清洗不好,新舊混凝土之間粘結力小,或後澆混凝土養護不到位,導致混凝土收縮而引起裂縫。
(8)混凝土早期受凍,使構件表面出現裂紋,或局部剝落,或脫模後出現空鼓現象。
(9)施工時模板剛度不足,在澆築混凝土時,由於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得模板變形,產生與模板變形一致的裂縫。
(10)施工時拆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足,使得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
(11)施工前對支架壓實不足或支架剛度不足,澆築混凝土後支架不均勻下沉,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
(12)裝配式結構,在構件運輸、堆放時,支承墊木不在一條垂直線上,或懸臂過長,或運輸過程中劇烈顛撞;吊裝時吊點位置不當,T梁等側向剛度較小的構件,側向無可靠的加固措施等,均可能產生裂縫。
(13)安裝順序不正確,對產生的後果認識不足,導致產生裂縫。如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滿堂支架現澆施工時,鋼筋混凝土牆式護欄若與主梁同時澆築,拆架後牆式護欄往往產生裂縫;拆架後再澆築護欄,則裂縫不易出現。
(14)施工質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水、砂石、水泥材料計量不準,結果造成混凝土強度不足和其他性能(和易性、密實度)下降,導致結構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