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表文章稱,最近,關於日本走向的話題不絕如縷,是走向軍國主義,還是繼續和平主義?日本何去何從,關乎區域興衰與福禍。因為日本無疑是個問題大國。觀察日本發展走向,離不開兩面鏡子,即歷史和日本國家路線。
文章摘編如下:
一是「歷史」鏡子
以歷史為鏡看,日本歷史,尤其近現代史書寫的歷史真跡、文化歷史觀,是一面挪不開的鏡子。幾百年來,日本從未放棄過徵服亞洲(東亞)大陸的基本政策,其核心是赤裸裸的侵略擴張。其思想淵源是德川幕府末期出現的「海外雄飛論」。所謂「海外雄飛論」,是當時日本儒學家、國學家和洋學家從不同角度集中論述的對外擴張主義思想,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民族性的東西是有歷史傳承的。桃太郎傳說就根植於日本民族的歷史中。桃太郎傳說作為一種精神象徵物,深深地鑲嵌在日本人的靈魂裡。桃太郎傳說體現了日本民族精神:為財富侵略別族。日本文化中還有一種「皇國史觀」,即軍國主義歷史觀,其核心就是把日本說成是「神的國家」,日本的國土等都是「神」給的;將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說成是「自存自衛」。今天安培政府及右翼的言行、歷史觀和「自豪感」無出其右。
日本軍國主義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有其歷史原因。從明朝中葉倭寇禍害鄰國起直至現代,日本奉行的就是軍國主義路線。日本若不能從「錯誤的思想」(文化、歷史觀)中走出來,就難以走上正確的道路。
二是「國家路線」鏡子
現實的鏡子尤為重要。即建立在某種發展觀(戰略思維)上的國家道路或路線。觀察日本是否繼續它的「和平主義」路線,更重要是看它正在選擇走什麼道路。日本國內有三條道路爭論:一是走「和平主義」(也稱「小日本主義」);二是走「大日本主義」(國家正常化);三是走遵循區域化、全球化趨勢的競合路線,即加藤嘉一的中間路線。
「和平主義」和「大日本主義」的發展觀,是日本思想家石橋在20世紀初提出的主張。「大日本主義」是把軍事力量和武力徵服放在首位的軍國主義、國家主義,核心是「軍事立國論」。而「和平主義」(「小日本主義」)則是通過改革內政,促進個人自由和活力,立足於產業主義,以達到利國富民之目的,核心是「產業立國論」。
選擇「和平主義」的「絕好機會」是日本戰敗;上世紀50至70年代,約莫實行了30年。從20世紀初開始的大部分時間裡,日本都在奉行「大日本主義」。
現在奉行「大日本主義」主要依據是:日本自然稟賦與市場條件,認為國家地域狹小且資源稟賦先天性不足,完全無法滿足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國際情勢變遷,認為實行70餘年的「和平憲法」已經不適應國際形勢,與其經濟大國地位不相稱;「軍事立國論」現實基礎具備,戰後建立的雄厚工業基礎、科技實力、物質財富、人才儲備及軍事實力,為推行「大日本主義」提供了物質條件。
日本是一個「忍者」國家,崇尚「武士道」精神。它以何種方式去追求「大日本主義」日本夢,確實難以臆測。需要指出,日本已發展到了某種歷史關頭,它選擇什麼樣的國家發展路線,對東亞鄰國影響不可掉以輕心,東亞鄰國可謂是首當其衝。若無法把握其和平主義,那麼「兩手準備」就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張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