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柯友澤是石泉縣城關鎮雷興村人,養蜂30多年,累計養過上萬箱蜜蜂,積累了豐富的養蜂經驗。從養蜂一線「退休」後,柯友澤擔任起石泉縣四個鎮的養蜂「教頭」,教授養蜂技術,推動全縣養蜂產業發展。
冬天吃的還不夠,它要一直能延續到明年春天的時候,一直延續到來年的新蜜,所以新蜜來了之後它的糖也吃的差不多了,蜜蜂也發展起來了,這個時候採蜜的質量也好,而且也人少操心,蜜蜂也少得病。
在石泉縣饒峰鎮三合村中蜂養殖基地,柯友澤正在給「徒弟」們講授蜜蜂過冬的注意事項。三合村從2019年開始大規模養殖中蜂,柯友澤從蜂場選址、建蜂場、買種蜂到養蜂的各個環節,手把手地教,通過一年多的發展,三合村中蜂養殖已初具規模,並成為全縣種蜂基地。
石泉縣饒峰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 胡章禮:去年到今年一年多的時間,全村蜂場6個,有550箱,每年產蜂蜜還要產出一噸多,賣錢就是十三四萬,其中的貧困戶有38戶(參與)分紅。
柯友澤年輕時就開始養蜂,為了掌握養蜂技術,他先後到四川、浙江、貴州等多地考察,跟著當地蜂農學習。30多年來,他和妻子每年帶著幾百箱意蜂全國各地趕花期,雖然風餐露宿很辛苦,但這份甜蜜的事業也讓他致了富。
石泉縣養蜂技術員 柯友澤:我從養蜂到現在有30來年了,就是從開始的不懂,延續到後面養蜂,現在全家人都養蜂,這個蜂子別看著是小小的蜜蜂,確實能把家庭搞好。
在柯友澤的影響下,兒子兒媳也跟著他養蜂。隨著年齡增大,跟隨花期轉場的奔波,讓他覺得體力已經吃不消了。2017年,柯友澤徹底將養殖意蜂的接力棒交給兒子和兒媳,自己和妻子回到石泉,一邊帶孫子,一邊改養中蜂。
石泉縣養蜂技術員 柯友澤:回來以後看到我們的地方,特別是養中蜂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這裡從秦嶺以南和以北有一個區別,我們南方水源充足,氣候條件溫和,出產的蜜有清香味。
回到石泉後,柯友澤每年養殖中蜂一百多箱,不僅生產蜂蜜,還生產蜂王漿,年收入達五萬元以上。在自己養蜂的同時,柯友澤也毫無保留地給周邊的鄉親們教技術,指導他們養殖中蜂。
石泉縣養蜂技術員 柯友澤:畢竟我養了這麼長時間有一些體會,失敗的、成功的總結出這個蜂子怎麼養,有一些獨到的技術見解,實踐當中也得到了認可,確實能讓群眾養蜂少走彎路。
2019年,柯友澤正式被石泉縣農業農村局聘請為養蜂專業技術員,成為兩河、饒峰、城關、雲霧山四個鎮的養蜂「教頭」。在最初進村入戶指導時,柯友澤發現各鎮養蜂技術不統一,不標準,產出的蜂蜜質量不過關,蜂蜜產量和蜂農收入都沒有保障。
石泉縣養蜂技術員 柯友澤:都是各家各戶,你知道一點或者他只知道一點,不能大面積把這個技術傳輸下去,對這個發展還是一個損失。
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要指導四個鎮的蜂農根本跑不過來。於是,柯友澤在各村重點培養技術過硬的蜂農帶頭人,一年多時間下來帶出了40多個「大徒弟」,建立了一支永遠不走的技術員隊伍。同時,柯友澤呼籲成立全縣養蜂產業聯盟,建立從養殖到銷售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養蜂技術規範,打造石泉蜂蜜品牌,推動全縣養蜂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石泉縣養蜂技術員 柯友澤:要選一些有能力的人,指導這個技術統一,技術統一管理,並且把一些不良的習性改掉,或者這都要有一個標準,這樣才能養一箱算一箱,把全縣這個蜂子就養好了,這個產業才剛剛開始這個才能放大,並且成為長久的產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