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黃執中。
大家知道,《好好說話》已經做到了第二季了。肯定很多人都想問,它跟第一季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樣說吧,在第一季的時候,我們的《好好說話》主要談的都是說話上的困境。好比:要怎麼跟伴侶說話?要怎麼跟下屬說話?要怎麼跟固執的長輩說話?
所以許多朋友私下向我們提問的時候,問的也都是「請問我該怎麼說?」。但我們越來越發現,很多來問我們「該怎麼說」的人,他們真正的問題啊,不在於說,而在於看。不在於嘴巴,而在於眼睛。
什麼意思呢?
在閩南語裡,當我們形容一個人說它搞不懂狀況,很不會講話,或常常講錯話的時候,都會說這個人很「白目」,意思就是他看不清場合跟局勢。
而在日語裡也有一個類似的詞語,他們簡稱為KY,意思是你這個人不會讀空氣,啊,不會察言觀色。
而不管你是「白目」,還是「不會讀空氣」。他們共同所形容的一種問題呢,就是一個人由於缺乏眼力勁兒,所以呢,它眼睛看不懂狀況,它看不懂場景,解讀不了場景。
而這才是他在說話上最大的問題。
所以這種人學說話他能學,卻不能用。
他上了數學課,聽得懂3×2=6,啊,2×4=8。
但你只要換了一個場景,你再問他,那三隻雞加兩隻兔一共有幾隻腳啊?他就不會了。
為什麼呢?因為它只懂原理,不懂場景,他不會應用。
又好像你學武功,招式都練熟了,但遇到敵人依然手忙腳亂,為什麼?因為你練武的時候,是出現在武館裡,而當你遇到敵人的時候呢,他們卻未必是出現在你熟悉的場景中。
所以我們《好好說話》第二季就是要把原本第一季當中的說話原理,加以擴大、延伸。
我們每天都會挑出一則人們常見的生活疑難,把它拆解開來,讓你看看這裡頭有哪些部分哪些角度可以應用到我們過去所學到的關於說話的知識點。
同時也來看看那些知識點,當它在不同的場景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俗話都說,學東西啊要活學活用。而如果說我們好好說話第一季是在教大家怎麼活學,那麼第二季的好好說話就是要教大家怎麼活用。
我們希望大家能在每個真實的場景當中,找到它使用的契機,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浸泡」。對,就像是你買了乾貨,啊,像鮑魚,像乾貝,都要浸泡在水裡,讓它發一下。同樣的,當你學會一項技能的時候,也需要浸泡在場景中才能讓它發出來。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這本書中曾經提到過,只要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1萬小時定律」。
但這1萬個小時都在幹嘛呢?學足球那些基本動作,頂多一兩周不就學全了嗎?而你就算念大學也不過學四年,算一算2500個小時也學全了呀。
那為什麼會需要一萬個小時呢?是的,這一萬個小時就是在「浸泡」,讓你的能力熟悉各式各樣的場景。
所以《好好說話》第二季將會採用問答的方式,由我們的如晶寶貝來替用戶問問題。
而在回答的陣營中,除了我們五位既有的導師之外,還有蔡康永導師的加入。
問題都是用戶在生活中碰到的真實困境,回答也都是針對問題的現場分析與解決。
那就到了最重要的時刻了,我要介紹怎麼提問了。
我們有兩個提問入口,一個在喜馬拉雅FM,《好好說話·康永來了》,專輯頁面下面有個框框,你點一下就到提問頁面了。另一個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我的老闆是網紅》,菜單裡就有提問入口。
《好好說話》第一季就像教室,教師說方法講給大家聽;《好好說話》第二季則像診所,醫生診斷聽眾的生活場景,幫你挑出其中的病因。
相信《好好說話·康永來了》會給大家帶來更精彩、更有應用性的體驗,讓「好好說話」成為你的本能反應。
《好好說話·康永來了》現在已經上線喜馬拉雅FM,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當然,你也可以嘗試更聰明的購買方式,就是上淘寶搜索「喜馬拉雅FM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