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確認根屬性,是確認解決力「有/無」與「強/弱」的關鍵
對每一個決策者而言,他們最需要、卻同時也是最難以判斷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實際執行之前,確認此一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由於高登市的治安持續惡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個警力增強計劃,打算擴編警察員額,加強打擊犯罪(解決方案),並將此案送進市議會,希望可以爭取到預算(提交決策)。此時,盯著厚厚的一本計劃書,市議員們又怎麼知道這項耗資不菲的計劃,是否能解決高登市的治安問題(解決力的有無)?又能解決多少問題(解決力的強弱)?
所以,他們必須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惡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惡化的根屬)?
治安為什麼會惡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貪汙,所以不願抓壞人,可能是警械老舊,所以不敢抓壞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壞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壞人抓的太少……當然,也可能與警察都無關,其實都是檢查官在私縱犯人。
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惡化,主要是導因於警察的風紀、素質或配備(確認根屬為何);那麼光是增加警察人數,恐怕還是沒有用(從而推斷解決力的有無)。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惡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確是來自警力不足;那麼隨著釐清這部分原因所佔的比重(確認根屬的強弱),我們便能進一步的,預測出警力增加對改善治安的影響有多大(從而推斷解決力的強弱)。
二、確認根屬,是擴大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
另外,在前述看病的例子中,那位醫生在發現了肚子痛是根屬於胃潰瘍後,除了建議藥物與手術,他也可以選擇繼續向下挖掘,去尋找造成病人胃潰瘍原因(找出更深層的根屬)。此時,醫生或許會發現:原來病人之所以會長期胃酸分泌過多,是因為他平日的精神壓力過大。於是,醫生便可以提出種種抒解精神壓力的方法,以減輕症狀產生(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接著,要是這位醫生還不滿足,繼續向下挖掘,他就能再找出造成病人精神壓力過大的原因,然後,再找出其原因的原因……結果,病人之所以精神壓力過大,是由於夫妻口角;而夫妻之所以口角,是由於家境貧困;而家境之所以貧困,是由於中年失業;而中年之所以失業,是由於阿扁執政……
於是,每向下挖一層,這位醫生就會發現更多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離婚、搶銀行、換總統),可是,由於每向下挖一層,解決方案就會變的更間接,變量更大(例如:搶了銀行後,家境就不再貧困,夫妻就不會口角,精神就沒有壓力,胃就不會潰瘍,肚子就不會痛……),故雖然解決方案的的選擇增加了,卻不一定通的過損益的檢驗。
當然,除了垂直回溯,這位醫生也可以試著橫向思考:從這位病人的肚子痛中,找出其它可能的共因。這種情況,叫做「多因一果」──亦即這位病人之所以會肚子痛(果),乃是根屬於下面幾項因素共同成立的結果:首先,是因為他的體內有胃這個器官(共因一);其次,是因為他的胃發生了潰瘍(共因二);再者,是因為他的胃部有感知神經作用(共因三);最後,是因為他的脊椎將痛的感覺傳遞到了腦部(共因四)……而只要上述任何一個因不存在,就不會產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