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點啥】
非常感謝回復微信訂閱號,幫我出主意的朋友,有的說可以按照成語詞典的順序額來寫,有的說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題來寫,這要一直寫下去時間不會太短,還是分「季」吧,第一季主題就以吃為主吧。
-
附圖為雲南元謀人牙齒化石(國博複製)
兩百多萬年前,在今日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曾有人類生活的足跡,直到現今還清楚得記得小學歷史課本上講到的那兩顆屬於雲南元謀人的牙齒。早期原始人類食物的來源主要靠狩獵和採集,而圍捕到的獵物也只能生吃,我們形容那時的生活,最常用到的一個成語就是「茹毛飲血」,直到火的出現和使用,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飲食方式,更加速了人類進化的步伐,甚至人類的相貌也隨之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就聊聊成語:茹毛飲血。
你知道「茹」字的意思嗎?
在《禮記》中才曾用這樣的語言,描繪過遠古時人們在未使用火之前的飲食生活:「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衣。」這裡的「茹」是「吃」的意思,用來形容遠古先民連毛帶血生吃禽獸。但「茹」在豐富的漢語環境中還有著其他的含義,比如忍受的意思,今天我們還常會聽到某位媽媽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說道:我是多麼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的。
遠古先民連毛帶血吃肉嗎?
其實很多學者對「茹毛飲血」都有過不同的解釋:有的人說這裡的「毛」代表著「草」,「血」代表的是水,所以應該是吃草喝水;有的人說這裡的「茹」是包裹的意思,所以可以解釋為先民圍裹帶毛獸皮;還有人說這裡的「茹」是指吃植物性食物的專用動詞,「毛」代表是植物的統稱,多指穀物蔬菜(你聽說過有個成語叫做「不毛之地」嗎?),所以可以解釋為吃野菜野菜。你覺得呢?
附圖為北京人遺址燒骨(國博館藏)
火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改變?
不論前面的哪種解釋,前提都是「未有火化」,但有了火之後就不一樣了:帶來了光明,山洞裡那團篝火也許就是照亮夜空的最早燈具;帶來了溫暖,讓遠古的先民們可以更好地度過嚴寒的冬季;帶來了安全,減少了人們受到猛獸侵擾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是將生的食物加工成了熟的食物。但早期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的火,並非來自人工,而是自然,那就需要在平時好好保護這些珍貴的火種,不能輕易讓它熄滅,今天我們在很多直立人生活的遺址中都發現了燒土和燒骨。
火的出現,熟食的出現,讓營養更好的得到了消化和吸收,遠古先民漸漸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方式,人類進化的步伐也就此加快了。
-
【長長的籤名檔】
博物館不是一個旅遊景點
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場所
這裡收集著人類的記憶
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
這裡抵禦著歲月的剝蝕
這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一段人生因為有了記憶而變得精彩
一個國家因為有了記憶而更加厚重
一個民族因為有了記憶而得以延續
請帶份逝去記憶的尊崇感走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