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代謝》是《自然》的子期刊,對代謝研究各個領域的最佳研究感興趣,包括了基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工作-
腹部脂肪細胞是非常特別的細胞,它本身可以分泌類似白血球的激素,讓身體出現發炎反應,同時也能儲存負責免疫活動的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白血球。
嗜中性白血球又稱為「中性白血球」,若數量偏高,可能代表身體了感染病毒或細菌、正在發炎狀態;如數值偏低,則可能是患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或服食某些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
嗜酸性白血球是幫助身體對抗寄生蟲的免疫,如果過多,可能產生藥物過敏、容易感染寄生蟲、過敏性皮膚病、促進惡性腫瘤形成或罹患白血病(血癌)。
所以脂肪細胞其實負擔了一部分的身體免疫系統,如果脂肪細胞正常運作而沒有因為肥胖而變大、或是因為過瘦而變小,免疫細胞也會維持在正常的數量。但研究團隊發現,在老化的時候,脂肪細胞中的免疫細胞數量會減少,只剩下脂肪細胞本身分泌的促進發炎的激素,這樣老化的速度就會更快。
如果脂肪細胞特別多、特別大,這種發炎的狀況就會更明顯,腹部脂肪等於會變成「促進發炎」的來源,在老年人中會逐漸累積,變得越來越嚴重。
增加免疫細胞數量能減緩衰老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認為免疫細胞減少是造成老化的關鍵,所以決定嘗試「植入」免疫細胞的作法,看看老化的速度是不是會慢下來。結果發現,當他們從年幼的老鼠中提出嗜酸性細胞,再轉移到老年老鼠的脂肪細胞中的時候,老年老鼠的發炎疾病減少,全身性的輕度慢性發炎也減少,而且恢復耐力、肌肉力量,甚至是免疫力。
「衰弱和免疫力下降是老年人的2個主要特徵,我們在動物模型中證明,使用細胞製成的新型治療方法,這兩種與年齡有關的損傷都可以停止,甚至可以部分逆轉。」研究團隊表示。
長久以來,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但是並不代表身體也跟著健康。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統計,臺灣人在2018年的平均餘命(即平均壽命)是80.69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只有72.28歲,等於「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到8.41年,代表人生的最後,會需要在病床上、或是跟各種疾病奮鬥8.4年才會死去,創下史上新高。
而研究團隊也認為,這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衰老的生物學過程和相關的功能障礙,比以前認為的更具逆轉的可塑性。「重要的是,在人類中也證實了觀察到的小鼠脂肪免疫細胞分布的年齡相關變化。我們研究的未來方向將是現在利用所獲得的知識來建立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促進和維持人類健康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