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完善自行車道
臺北市的自行車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遊憩休閒為主的「河濱自行車道」,另一類則為「市區自行車道」。
相比以往的「人車共道」,這次來到臺北,記者發現街頭多了很多自行車專用車道。「臺北市這半年來做了很多(加強自行車道)工作。」熱衷騎行的市民曾先生告訴記者,臺北的「人車分道自行車專用道」是近大半年鋪設的。
「有車了以後,還要有車道。」在2016年上半年舉行的「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上,酷愛「夜騎」的臺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臺北市政府會在未來4年,花費約40億元,在臺北市寬度超過40公尺的馬路鋪設自行車道。
近半年,臺北市政府積極改善人行道及自行車道環境,開展「三橫三縱」和「布設臺北市自行車路網」,逐步增加市區內自行車道網路密度,以增加便利性。其中,「三橫三縱」簡單來說就是分別在臺北市橫縱交織的6條主幹道(南京東路、仁愛路、信義路、中山北路、松江新生南路、復興南北路)鋪設自行車專用道路。目前,臺北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回復,除中山北路未完成外,以上路段均完成鋪設工作。
根據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提供給晶報的最新數據,臺北市目前共有自行車道501.27公裡,其中「人車共道」307.27公裡、「人車分道」82公裡、河濱自行車道112公裡。
談及日前風靡深圳的「共享單車」,臺灣城市單車聯盟理事長詹凱盛表示,「共享單車」的確是公共運輸裡面,一項投資報酬率相當高的設置,只要價格合理且密度高,一般民眾應該都可以受惠。詹凱盛以他在臺北的經驗稱,「共享單車」衍生的問題通常是壓縮到行人的用路空間。「自行車使用人為了安全,往往選擇在人行道上騎車。」因此,他認為,公共自行車的設置,應該與自行車道的規劃並行。
「臺北也有自行車亂停放的現象。」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曾在四五年前,臺大門前自行車停放一位難求,更有「停不進,拿不出」的難題。
「臺北市與其他自行車普及城市一樣,都有廢棄自行車與自行車違規停放的問題。」臺北市政府交通局運輸管理科股長羅至浩稱,針對該現象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稽查廢棄自行車,交通警察大隊則負責移置違規停放自行車,以維持良好人行空間。
如果日後臺北也出現「摩拜」,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表示,其會站在鼓勵市民使用共享及綠色運輸的立場,樂觀其成。但是,維護行人、自行車騎士安全及維持良好步行環境為重要前提,「如有違規騎乘及停放問題,均應嚴加處理(處罰業者,再由業者強制要求使用者遵守規則)」。
另外,記者從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了解到,臺北市區自行車停車設施目前分為前輪置放式、高低架式車架、雙層自行車架、軌道式自行車架等固定式自行車架,以及標線型自行車停放區。截至目前,臺北市約有自行車架3.6萬個(部分停車架設置於無自行車停放區格位線、但可停車之人行道,故數量高於自行車停車格)。
「目前規劃每年增設2400至3500個自行車停車位。」記者在致電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時,相關負責人透露,臺北市每年會在重要的公共結點區域,例如公車站、捷運站、商圈等處增建停車位,其中包含自行車架和在地面劃格線。
臺北新生南路三段的自行車專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