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國際局勢真是風雲突變,前腳還在想著如何"與美國切割,重新擁抱俄羅斯"的德國,在拜登拿下大選後,態度突然就出現了180度大轉彎。默克爾在4天內3次拉攏拜登且不說,被譽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德國防長卡倫鮑爾,還先後炮轟了法國與俄羅斯,且用詞都是怎麼狠怎麼來。
德國的強硬出招,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當年那個叱吒歐洲的德意志。
11月27日,俄國防部表示,卡倫鮑爾在德國聯邦議會上的表態,即必須以"強硬立場"與俄羅斯就裁軍進行談判,完全無助於增強歐洲安全。俄羅斯認為,和前德國防長馮德萊恩一樣,卡倫鮑爾"沒有能力"去改善歐洲安全,卡倫鮑爾的一些說辭,和小學生發言沒有差別。
為提醒默克爾和卡倫鮑爾,俄羅斯還刻意強調,德國在20世紀的類似立場,曾給德國及歐盟帶去了巨大悲劇。
俄羅斯的言下之意無非就是:卡倫鮑爾的所謂強硬立場,不但無助於改善俄歐關係,甚至還會削弱歐洲安全的基礎。此外,如果德國右翼捲土重來,並重新掌握柏林話語權的話,等待德國的必將是悲劇重演——俄羅斯將再次擊敗德意志。
俄羅斯之所以會如此怒不可遏,是因為卡倫鮑爾挑戰了俄羅斯底線。
卡倫鮑爾表示,為升級改造俄軍,俄羅斯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且俄軍還擁有核武器,對德國的威脅也越來越明顯。在卡倫鮑爾看來,德國應與俄羅斯就裁軍問題進行談判,且態度必須非常強硬。
在這之前,也就是2018年,德國防長馮德萊恩也曾表示,德國應"強硬"對待俄羅斯。但俄國防長紹伊古的回應卻非常強勢。
紹伊古強調,"我不想表現得太粗魯,但是你明白的,對俄羅斯強硬之前,最好去回顧一下歷史,你可以去問問你爺爺,對俄強硬會有何結果,他們應該能告訴你答案"。
一心想當歐盟領頭羊的德國,雄心壯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排擠法國當歐洲老大、主導歐盟與俄羅斯抗衡、打造歐元區以和美元分庭抗禮。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國際局勢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的當下,德國確實擁有很多合縱連橫的機會。
拜登承諾會改善美歐關係、將德國地位放在英國之前後,默克爾便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在軍事領域繼續依賴美國,並不再與法國聯手打造歐盟聯軍。為此,馬克龍和卡倫鮑爾吵了多次。馬克龍堅持認為,歐盟要想擺脫美國薅羊毛,必經之路就是打造睥睨歐洲的軍隊,唯有如此,歐盟才有對美國說"不"的底氣。
但德國卻認為,美國軍事實力一枝獨秀,而且還是北約老大,歐盟沒有必要費力提升軍事實力。
很顯然,除了討好美國外,德國還有另一層用意,那就是借美國之力掣肘擁有核武器,同時還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法國。默克爾很清楚,雖然德國經濟、科技能力更強,但在軍事領域,法國卻要超過德國一大截。
不過話說回來,德國再次對俄羅斯示強、不斷炮轟法國的所作所為,是否真能幫助歐盟走向世界?
答案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趕走美軍,德國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德國。
怪 聞 驛 站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