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V每日新聞
「牙人」一詞在古代、甚至在解放以前,都是非常流行的。現在,大概只有南昌周邊的「牛市」上還在使用。所謂「牙人」,就是「撬撬牙高」「動動嘴」之人。比如說,有想賣牛的人,也有買牛的人,這時候,牙人就在買賣雙方之間聯繫、撮合,使雙方得以交易,從中獲取佣金。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佣金大概就是中介費、勞務費,或者叫提成。
牙人,在買賣雙方之間說來說去,「相逢開口笑,全憑嘴一張。」因此對於牙人,又叫牙子、牙郎、牙儈。
牙人一詞,出現在唐代以後,因為,牙人的出現和社會商業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古時候的牙人,主要是從事馬、牛、驢等家畜的交易中介。所以他們也被人們叫作「馬經紀」「牛經紀」「驢經紀」。
明清時期,我國的商業經濟已經逐漸發達起來,甚至進出口貿易都比較普遍。牙人成為商業經濟大潮中的重要勢力,牙人的隊伍迅速發展,最終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叫「牙行」。
談到近代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人們一定會說到清朝廣東的十三家著名的牙行,史稱「廣東十三行」。他們和「洋商」(外國商人)聯繫密切,他們專門和各國的商人作進出口貿易。
在古代,還有一種人叫作「牙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專門販賣人口的「人販子」。她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婦女,因為,只有她們才能夠隨意進入人們的內宅,才有可能了解人口買賣的需求。她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婦女有些人家窮得無法生存,只得賣兒賣女;有些官宦豪紳之家需要奴婢家僕以及妾侍,牙婆就在他們之間牽線搭橋、促成買賣。
古時候,牙人是常見的職業。所以范文瀾的《中國通史》說:「牙人招攬買賣,協議物價,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時也使牙人出面。」
古代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倡導「耕讀」傳家、「忠厚」繼世。人們常說「無商不奸」「唯利是圖」,甚至是「利慾薰心」「見利忘義」,再加上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奸詐坑蒙的奸商和欺詐哄騙牙人,因此商賈和牙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
解放以後,所有的牙行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經紀人、交易所、信託公司。
作者介紹黎傳緒 男 1952年12月31日出生 漢族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語言文字研究所所長、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江西省省情教育專家、江西省高等院校名師、江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首席專家、江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專家小組成員、南昌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組成員,10年來致力於南昌地方文化的研究。其學術成果在我省及全國語言文字界頗具影響。
(編輯:杜薇 責編:郭雲帆 主編:陳旻 肖明)
(點開原文即可回看前一天《每日新聞》,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