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冬至吃湯圓還是餃子
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爭執不休的話題
那乾燥寒冷和溼潤回暖哪個更令人不舒服
也一定能上榜battle一下
假如北方的乾燥寒冷是物理攻擊的話
那麼南方地區的南風天就是魔法攻擊
當南風天到來的時候
生活就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溼」和遠方
在這個回南天裡
除了衣物幹不了之外
家裡的食品也會得到大自然「意外的祝福」
最近,就有小夥伴反映說家裡的食品都發黴了
到底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破了點皮的芭樂、開封的零食、烘焙的糕點,基本在家放到第三天就發黴了☹
每年三四月份,南方就進入了春雨季,空氣溼度增大,氣溫逐漸升高,為黴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使食物易受潮發黴。
建議少採購易受潮的食品,科學貯存,防止因誤食發黴食品導致食物中毒。溼度大的情況下,很多食物易發黴,比如堅果類食品常出現的黃麴黴、穀物及其製品中常見的鐮刀菌等。
食物一旦受到黴菌汙染,就會變色變味,不但營養價值降低,進入人體後,還可能引起急慢性中毒症狀。比如鐮刀菌毒素,是穀物及其製品中常見的一類汙染性黴菌毒素,若大量攝入,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發燒等中毒症狀。
黴變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黴菌和黴菌黴素,有些黴菌本身可能會導致癌變,有的黴菌會使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的含量提高,這些物質為合成致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提供基礎。
林偉琦
廈門市食品安全專家庫專家、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高級工程師
加熱可以殺死黴菌,但還有很多黴菌毒素很難通過高溫去除,人們食用後,對人體還是有影響的。黃麴黴毒素就耐高溫,正常烹調無法將其分解。黃麴黴毒素可致癌,並對肝臟造成破壞,多年前就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乾燥、低溫和厭氧環境是對付食品黴變的三大「法寶」,預防食物發生黴變,專家建議,可以從一些小細節入手。
選購糧穀米面、幹香菇、堅果、幹辣椒、幹蘿蔔、木耳、筍乾等幹制食物時,一次性儘量少買。乾貨食品買回家,應置於密封的容器內保存,有條件的應在容器內放置乾燥劑或脫氧劑,既能隔絕氧氣,又能防潮。
黴菌在低溫條件下繁殖速度會減慢,幹制食物可以放入冰箱冰凍層,但存放時應生熟分開,並用保鮮膜或保鮮盒密封,以防交叉汙染。
糕點、麵包等保質期短的食品,買回家儘快食用完。零食拆包以後,如無法短時間內吃完,需及時將口袋紮緊,放在密封的盒子內,或放進冰箱保存。
對於發黴食物,只有一個建議
扔掉!
家裡水果有黴點,但是全部扔掉太可惜啦,把發黴部分去掉,保留剩餘部分食用。這樣可以嗎?
還是不要這麼做哦!雖然有黴菌的部分被去除了,但在發黴部位附近,已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黴菌存在,而且黴菌產生的毒素會在食物裡擴散,食用後仍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果蔬無法及時吃完,建議放入冰箱保鮮層儲存,但要注意,香蕉等水果不適宜放冰箱。
很多堅果容易受到黃麴黴菌的汙染發生黴變,由此產生黃麴黴毒素,因此一旦發現嘴裡的堅果有苦味、黴味,也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黴菌都會產生毒素,日常食用的食品中有不少是釀造發酵的食物,如黃豆醬、腐乳、奶酪等。由於選用的都是無毒菌株,對人體是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來源:食安廈門
微信號:食安磐安
ID:shianp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