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大家吃包裝食品時最關注的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保質期。
從技術的角度看:保質期,顧名思義,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的期限。
在此期限內產品質量應該是能夠保證的,超過這個期限,不再做出保證。
那麼,過了保質期的東西就不能食用了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
在《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對保質期的定義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也就是說,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但是,這裡面有個前提,就是「貯存條件」!
所以,想要知道一個食品是否安全,需要綜合分析。
尤其是下面這些誤區,您一定要知道——
其實,食品不會在到期這天,突發性地產生出很多有害物質來。
而是從生產出來以後,就已經開始慢慢變化。
有些包裝或添加劑,就是減緩這些變化的速度。
也就是說:即使在保質期內,因為貯存條件的不同或其他因素,也會存在不安全的食品,比如糕點發黴,冷凍食品因包裝破損偶發性汙染致病菌,鼠害汙染等。
所以作為消費者,不能單純用保質期來判定食品是否安全,使用前要多留心食物狀態。
如果發現食物的顏色,氣味,口感發生變化,甚至有變酸、變色、發黏、腐敗發黴等情況出現。
那麼,即使在保質期內,也不應該食用。
事實上,食品過期後會因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化學反應以及食物自身的代謝作用而發生變質,食品變質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類是對人體相對無害的變質。如外觀、口感變化,營養下降等;
另一類則是對人體有害的變質。如某些微生物、黴菌大量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等。
如果吃了第一類食物,一般不至於引起中毒,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如果吃了第二類食物,則容易造成中毒或更多潛在危害。
只不過,有些過期食品因為有毒物質比較少,並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長期吃,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等。
所以,大家儘量在保質期內吃掉食物,避免過期後「萬一變壞了」的風險。
有的人挑選食品時,不喜歡保質期長的食物。往往認為能儲存長時間的食物,一定放了超多的防腐劑。
其實不完全正確。有的食物可能是天然耐儲存,比如水分含量少的風乾、脫水食物,以及不容易滋生細菌的食物,如蜂蜜等。
而且,現代食品企業藉助先進的技術和自身管理,通過選用微生物狀態良好的原料、採用嚴格的操作規範流程控制,也可以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冰箱≠萬能防腐劑。有些人以為,只要把食品放進冰箱裡就不會變質。可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很多微生物繁殖的溫度範圍為4℃-60℃,且不說部分冰箱冷藏溫度達不到4℃以下,就算溫度能達標,冰箱也不能殺滅已有微生物。
其次,長時間存放的食品往往會發生冰晶析出、粘連等現象;而反覆冷藏、生熟食物交叉放置,不但容易串味,還更易引發食物變質。
而且,有些食物不宜放進冰箱,放錯了反而適得其反。比如熱帶水果、葉類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