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1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數據,澳大利亞現有原住民佔人口總數的3%。原住民,在澳大利亞的語境之下,指的是歐洲人殖民澳大利亞之前居住在澳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對於澳洲原住民而言,歷史在1788年發生了轉折。這一年,英國殖民艦隊抵達雪梨的植物灣,原住民的噩夢就此開始。第一重噩夢是與殖民者一起遠道而來的歐洲流行病——麻疹、天花和肺結核,毫無抵抗力的原住民人口銳減;第二重便是英國人在澳洲展開的「圈地運動」,原住民的土地和水資源慘遭掠奪。
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逐步擺脫英國統治,成為了大英國協的獨立國家。但早期殖民者給原住民帶來的種種歷史遺留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原住民的選舉權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雖然名義上所有澳大利亞原住民都有投票權,但實際上只有融入主流社會的原住民方能行使這項權利。於是,20世紀60年代成為了原住民群體爭取自身權益十分關鍵的十年。
非原住民與原住民的和解,是20世紀晚期澳大利亞重要的政治議題。聯邦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在北領地指定社區的禁酒令、派遣軍隊進入原住民社區等等——在原住民中間引起了較大爭議,至今尚未停息。一方面,聯邦政府設立原住民和解理事會,以促成兩邊和解。另一方面,原住民群體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原住民領袖,他們努力為原住民爭取權利,保護原住民文化、傳統以及語言。
亞歷克西斯·賴特便是其中一位。她出生於1950年代,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卡彭塔利亞南部高原瓦安伊部落的成員。一方面,她是捍衛原住民權利的社會活動家,在相關報刊工作多年,常常發表針砭時弊的文章,力圖推進北部地區原住民自治政府與憲法的改革,抵制官方政策對原住民利益的損害。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作家。
亞歷克西斯·賴特 呂萌/攝
1997年,她出版了《格洛格酒之戰》,講述了禁酒令對原住民社區的影響及其應對方式。2017年,她以第一人稱口述的形式,回顧了著名的原住民領袖特拉克的一生。除此之外,她還創作了小說——《希望的土地》(1997年)、《卡彭塔利亞灣》(2006年)以及《天鵝》(2012年),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原住民悠久的歷史、漫長的口述傳統、萬物有靈的信仰以及被殖民的集體傷痛。對她而言,寫作——不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就是武器。通過虛構創作,她了解自己是誰,了解孕育自身的原住民傳統以及身份歸屬的源頭;通過非虛構創作,她推動原住民權益鬥爭事業,為自己的同胞、自己所屬的社區以及文化,爭取各個方面的權利。
在三月份的澳大利亞文學周裡,賴特來到了中國,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藉此機會對她進行了專訪。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口述歷史傳統是如何形成、如何代代相傳的,在如今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她在小說創作中是如何實踐口述傳統的?原住民小說不同於主流小說敘事之處在於哪裡?背後反映了原住民的何種世界觀?當口述歷史的傳統運用在非虛構寫作中,它的意義何在?我們就上述問題,與賴特展開了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賴特所探討的原住民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澳洲。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或者仍然存在著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入侵、佔領、同化,也存在著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溝通和相互影響。這裡的強勢,一般伴隨著政治力量的介入,但政治上弱勢的文化並不一定在文化傳統上也是弱勢的,相反,它們可能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如何在一個全球化和同質化的強勢文化席捲世界的時代裡,保留自己的傳統、歷史以及集體記憶,賴特為我們提供了一則可供參考和借鑑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