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人都會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但原住民會 | 專訪澳大利亞作家Alexis Wright

2021-03-01 界面文化

根據2011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數據,澳大利亞現有原住民佔人口總數的3%。原住民,在澳大利亞的語境之下,指的是歐洲人殖民澳大利亞之前居住在澳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對於澳洲原住民而言,歷史在1788年發生了轉折。這一年,英國殖民艦隊抵達雪梨的植物灣,原住民的噩夢就此開始。第一重噩夢是與殖民者一起遠道而來的歐洲流行病——麻疹、天花和肺結核,毫無抵抗力的原住民人口銳減;第二重便是英國人在澳洲展開的「圈地運動」,原住民的土地和水資源慘遭掠奪。

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逐步擺脫英國統治,成為了大英國協的獨立國家。但早期殖民者給原住民帶來的種種歷史遺留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原住民的選舉權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雖然名義上所有澳大利亞原住民都有投票權,但實際上只有融入主流社會的原住民方能行使這項權利。於是,20世紀60年代成為了原住民群體爭取自身權益十分關鍵的十年。

非原住民與原住民的和解,是20世紀晚期澳大利亞重要的政治議題。聯邦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在北領地指定社區的禁酒令、派遣軍隊進入原住民社區等等——在原住民中間引起了較大爭議,至今尚未停息。一方面,聯邦政府設立原住民和解理事會,以促成兩邊和解。另一方面,原住民群體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原住民領袖,他們努力為原住民爭取權利,保護原住民文化、傳統以及語言。

亞歷克西斯·賴特便是其中一位。她出生於1950年代,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卡彭塔利亞南部高原瓦安伊部落的成員。一方面,她是捍衛原住民權利的社會活動家,在相關報刊工作多年,常常發表針砭時弊的文章,力圖推進北部地區原住民自治政府與憲法的改革,抵制官方政策對原住民利益的損害。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作家。

亞歷克西斯·賴特 呂萌/攝

1997年,她出版了《格洛格酒之戰》,講述了禁酒令對原住民社區的影響及其應對方式。2017年,她以第一人稱口述的形式,回顧了著名的原住民領袖特拉克的一生。除此之外,她還創作了小說——《希望的土地》(1997年)、《卡彭塔利亞灣》(2006年)以及《天鵝》(2012年),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原住民悠久的歷史、漫長的口述傳統、萬物有靈的信仰以及被殖民的集體傷痛。對她而言,寫作——不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就是武器。通過虛構創作,她了解自己是誰,了解孕育自身的原住民傳統以及身份歸屬的源頭;通過非虛構創作,她推動原住民權益鬥爭事業,為自己的同胞、自己所屬的社區以及文化,爭取各個方面的權利。

在三月份的澳大利亞文學周裡,賴特來到了中國,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藉此機會對她進行了專訪。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口述歷史傳統是如何形成、如何代代相傳的,在如今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她在小說創作中是如何實踐口述傳統的?原住民小說不同於主流小說敘事之處在於哪裡?背後反映了原住民的何種世界觀?當口述歷史的傳統運用在非虛構寫作中,它的意義何在?我們就上述問題,與賴特展開了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賴特所探討的原住民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澳洲。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或者仍然存在著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入侵、佔領、同化,也存在著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溝通和相互影響。這裡的強勢,一般伴隨著政治力量的介入,但政治上弱勢的文化並不一定在文化傳統上也是弱勢的,相反,它們可能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如何在一個全球化和同質化的強勢文化席捲世界的時代裡,保留自己的傳統、歷史以及集體記憶,賴特為我們提供了一則可供參考和借鑑的典範。

相關焦點

  • 讓原住民人口連續一百多年負增長:澳大利亞種族歧視的黑歷史
    ,這事兒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就是一個黑歷史,黑到大學教授給國際學生上課的時候都會編一個信不信由你的理由來搪塞過去。當然原住民並不是一個一個聚合的部落聯盟,而是類似於北美印第安人一樣分散的部落,有可能文化上差異極大,但是人種上基本可以歸類為一種,所以現在一般統稱為澳洲原住民。
  • 終於,澳大利亞土著徹底爆發了!
    國慶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了慶祝國慶,各國都會舉行不同規模的閱兵和慶典活動,但是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非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為了國慶而歡呼喝彩
  • 大喊「所有人給我滾出澳大利亞」!主動攻擊反被揍!
    話說,這個,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經常會在各個地方叫囂著:滾出澳大利亞,來捍衛自己的主權,畢竟他們才是這片大陸的真正主人,就在上個月,又出現了一起原住民歧視外來人的事件,結果這個印度人也不甘示弱的還擊,兩個人就在車裡打了起來,嚇壞了所有的乘客。
  • 吉米言法 ¦ 加拿大為何對原住民一讓再讓?
    1996年,時任加拿大總督羅密歐·勒布朗(Roméo LeBlanc)為慶祝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以及紀念原住民為加拿大的建設和作出的貢獻,選取了對原住民非常重要的夏至日6月21日為「全國原住民日」。作為加拿大移民族裔中佔重要部分的華裔,對原住民有多少了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加拿大憲法的第一部分叫「加拿大自由和權利憲章」,一共34條。憲章後緊跟的第35條則是關於原住民的權利。
  • 列治文遊行來了 「黑人、亞裔、原住民!」,就在本周六!為所有受到歧視的人發聲!
    組織者Barrington解釋說,這場名為「Chain」的遊行,是為了讓所有加拿大人意識到這個國家存在著針對土著,黑人和亞裔的種族歧視。Barrington也希望歧視者進行自我教育,向他們的朋友和孩子傳授反種族主義,並在他們目睹種族主義行為時大聲疾呼。
  • 愛滋作家張亞輝逝世
    愛滋作家張亞輝於2010年元旦和小他15歲的男友安古舉辦「彩虹婚禮」,安古是布農族和阿美族混血的原住民,二人決定結婚是因為肯定自己,並得到親友的接納與祝福。(攝影:賴智揚)1966年出生的愛滋作家張亞輝昨逝世於臺北榮總,享年48歲。
  • 加拿大文化小常識:原住民文化
    加拿大原住民指的是歐洲移民到來之前,就生活在這片廣闊土地上的居民。
  • 國際原住民事務工作組針對原住民採取的抗疫措施
    原住民是各國社會中的邊緣群體,也是深受環境破壞、疾病傳播等不利影響最為明顯的一群人。
  • 澳大利亞總理一句話,惹眾怒
    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Scott Morrison)表示,反對種族歧視的示威者無視新冠病毒封鎖規定
  • 先看看原住民還剩下多少
    、加拿大、紐西蘭一樣的發達國家,而且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民主自由的國家。而且,在大英帝國日落西山之後,各國紛紛獨立,現在其中的一些殖民地國家都已經變成了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我國香港地區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且也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但除此之外,在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還能找出發達國家嗎?找不到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就是現在經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五眼聯盟國家。
  • 面對種族歧視,一名珀斯原住民男子用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方法...
    話說珀斯有個原住民男子名叫Jarred Wall,是阿P見過最帥的原住民...然後他就聽到這倆閒著沒事的土澳老太在那聊關於原住民的是非...甚至還聊到了「同化」這種充滿歧視的話題...雖然當時Jarred十分憤怒,但比較理性的他告訴自己,對著這兩位老太講道理是完全沒用的...所以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買了一壺茶送給人家...
  • 奮鬥吧,深圳人!
    ——@Estelle有人接過父輩為深圳奉獻30年的「接力棒」繼續奮鬥父親在深圳這片地上奉獻了30年的青春,如今輪到他的孩子開始在深圳奮鬥拼搏了。——@鄒錦輝有人在深圳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從此「人間」值得今年5月我多了一個新角色,成為了一名母親,從此有了軟肋和鎧甲,四代同堂其樂融融。
  • 治癒溫情電影:一條穿越了澳大利亞的紅犬,畢生都在尋找自己主人
    「治癒溫情電影:一條穿越了澳大利亞的紅犬,畢生都在尋找自己主人」>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路易斯·德·伯尼爾斯《戰地情人》的暢銷書,講述了名叫Koko的小狗穿越澳大利亞尋找曾經的主人的真實感人故事。這種犬據稱是柯利犬的後代,目前在澳大利亞的分布極其廣泛。  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一個鐵礦上, 有一隻叫Red的紅犬。在美國青年約翰(喬什·盧卡斯 Josh Lucas 飾)一次救了它之後,就把約翰做了自己的主人。約翰愛上了礦上的秘書(瑞切爾·泰勒 Rachael Taylor 飾)。但在訂婚之後的第二天的早上,約翰在上班的路上撞死了一隻袋鼠,導致摩託車翻車自己當場喪命。
  • #美國政府中的原住民# 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嗎?
    #美國政府中的原住民#  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嗎?
  • 澳大利亞新版50元紙鈔拼錯字!
    鈔票也會印錯字?
  • 澳大利亞人高估自己!蒙古國承接中國訂單,成中方最大焦煤供應商
    蒙古國超過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的煉焦煤最大供應方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澳大利亞不斷在中澳貿易關係上設障的同時,中國與蒙古國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此前,據中國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1-8月這段時間,蒙古國出口至中國的煉焦煤為2300萬噸,那個時候還是略低於澳大利亞的對華出口量的。但到了9月的時候,相關媒體指出,蒙古煉焦煤對華出口量已經超過澳大利亞,取代了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焦煤的領先地位,現在成為中國進口煉焦煤的最大來源國。
  • 原住民保留地驚現上百野馬橫屍遍野
    美國亞利桑那州納瓦霍族 (Navajo)原住民保留地,近日發現有約191匹馬橫屍一處乾涸池塘。
  • 臺灣作家陳映真:真正到了中原才會有很深的感動
    中新社洛陽七月九日電 題:「情系中原」訪談之臺灣作家陳映真               中新社記者 曾嘉  「以前已經從書本上了解了中原文明,真正來到這裡還是會有很深的感動!」回味著一路上所看到的古蹟,接受記者專訪的他無限感慨地說:「中華民族綿長的歷史在這裡起源並生息繁衍,甲骨文、青銅器,處處都能讓人體會到中國文化的芬芳。」  從河南省博物院到安陽殷商遺址,從軒轅黃帝故裡到十三朝古都洛陽,陳映真默默地體會著中華文明在中原大地的演變,最令他感動是文明的載體——文字。
  • [專訪]綠黨是極端環保政黨嗎?聯邦綠黨領袖梅伊這樣說
    我認為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消費主義,許多人被動的接受著消費主義的影響,大多數人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小,因此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是非常有意義的,我認為這還能緩解心理問題,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宏偉計劃的一部分,而且是在和所有人一起努力。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轉變,不單單會影響我們的經濟和能源行業,還能影響我們的文化,鼓勵人們共同努力,這將成為希望、鼓舞和參與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