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家的餃子和我平時包的不太一樣,我們叫「水餃」,不是平時看到的薄皮大餡,而是皮稍微厚一點,餡並不太多,餃子個頭也不大,一口一個剛剛好。過年的時候家裡基本都會做豬肉大蔥、豬肉白菜、豬肉粉條等餡料。像我們這些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遊子,在外地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家鄉味的餃子,這趁著過年回家天天吃,總算解饞了!
農村裡過年,過去沒有冰箱,但好在天氣冷,屋裡屋外一個溫度,甚至屋裡更冷些。很多家都會在年三十準備好三四種肉的餃子餡,分別放在小盆裡調好味道,一般都會鹹一點,這樣一直到初五,餃子餡都不會變質,揉點面就可以動手包餃子了,特別方便。
小時候我不會揉面擀皮,都是我媽揉面、擀皮,我負責包,老家的餃子也好包,把口收好不露餡就行,包的次數多了,我的速度越來越快,跟老媽搭檔包餃子,一會兒功夫就把全家五口人的餃子都包出來了,然後下鍋一煮就能上桌。跟媽媽邊包著餃子還邊聊著天,那種感覺好極了。
現如今我長大了,工作、結婚,一直生活在外地,但每年過年回來,還是會跟著媽媽一起包餃子,聊聊家常,說說母女倆的貼心話。來看看我媽媽家過年的餃子吧!
【家鄉的水餃】
今年媽媽準備了兩種餡,素的是韭菜雞蛋粉條餡,葷的是豬肉白菜餡,照顧了家裡人不同的飲食喜好。韭菜餡容易出水,放點粉條進去可以幫助吸水,口感更好一些。
豬肉白菜餡肉多菜少,以前家裡條件不好,都是肥肉多瘦肉少,現在物質豐富,肉都吃膩了,更是不愛吃肥肉了,所以即使包肉餃子,也大多用的是瘦肉了,其實有點兒肥肉餃子吃起來更香哦。
用清水、麵粉以1:2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一個光滑的麵團,再放到小盆裡,扣個蓋子,靜置十來分鐘後取出來分小劑子,麵團更光滑柔軟,做出來的餃子皮也比較筋道。我媽擀皮速度特別快,一手拿擀麵杖,一手扶著面,轉兩圈就擀了一小堆餃子皮出來。擀出來的餃子皮中間厚一點四周薄一點,和機器壓出來的餃子皮是不一樣的。
取一個擀好的餃子皮,放上適量的餃子餃,這拍的是我媽媽的手,因為揉面,手上還粘了很多的麵粉呢。
餃子皮對摺,從一邊開始捏起來。
一圈捏下來,餃子形狀就出來了,中間的餡圓鼓鼓的,正好可以讓餃子「坐」起來!
家裡有兩個大大的帘子,每次包餃子都擺在上面擺滿一簾正好可以煮上一鍋,整整齊齊的特別好看。
大鍋裡燒開水,把包好的餃子依次放進水裡煮,我們家煮餃子的習慣是肉餃子打三遍涼水,素餃子打一遍涼水,就是水開了倒一碗涼水進去繼續煮開,叫打一遍水。
等最後一碗水放進去,鍋裡的水再次沸騰時,所有的餃子都白白胖胖的漂浮在水面上,就可以撈出來裝盤了,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心情美極了,因為可以開吃了!
雖然這些年在外地工作生活,自己的飲食習慣多少都有些改變了,我包的餃子也喜歡是薄皮大餡的那種,但是家裡這種餡子還是讓我懷念,每次過年家裡煮餃子,我都能吃上兩碗,一口一個吃的香極了!遊子在他鄉,過年回家最戀的就是這一口家鄉味的餃子了!春節假期所剩不多,希望父母親人身體健康,每年回來都能和媽媽一起包餃子,一起吃餃子!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