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鄉的味道才是過年
——鄂前旗 陳培元
回家過年!一定要回家過年!家有年的味道,家有親人問候,有父親的關注,有母親的守候……
逃離了喧囂的鬧市,我向家鄉奔去。我的家鄉在鄂託克前旗,那裡地廣天藍,水草豐美,沒有過重的生活壓力,也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生活節奏,只有濃濃的恬靜與淳美,有讓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年味!
每年臘月二十左右,就有了年的味道,街道兩旁新換了燈籠,鮮豔的紅色,平添了濃鬱的新春喜慶。晚上華燈初上,霓虹閃爍,仿佛就是一條靜謐的清澈的河流。人們徜徉在街頭,忘記成敗榮辱,消失了所有煩惱!
此時最忙碌的是「民間風俗協會」的成員,忙著操辦臘月二十四「聖火日」,鄂託克前旗「聖火祭祀」,這一蒙古民族特有的風俗活動,已被上海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的最大祭火儀式,祈福草原風調雨順,畜牧業興旺發達,人們生活安康。由於蒙古人特別崇敬火神,認為爐火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興旺的象徵,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明,每逢臘月二十四,都要舉行盛大的年節祭火。目前,這種古老的文化遺存在鄂託克前旗依然保留, 為新春增添濃濃民俗的年的味道!
每當這一天到來,全旗各鄉鎮蒙古民族身著盛裝,手捧羊胸叉奶酪等貢品,放上柏樹枝等香料,集中到「聖火廣場」,參加集體祭火儀式。自治區各盟市、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代表也都紛紛趕到聖火祈福!小鎮的人們也紛紛放下手頭工作,自發參與祭祀,好幾萬人聚集在「聖火廣場」 ,規模宏大,同時伴隨的活動有:賞蒙古族傳統競技——博克、摔跤、品民族特色美味,聽悠揚民歌民樂等活動,一下子把小鎮的年味推向了一個高潮!
接下來幾天,各家各戶都在忙碌著過年的準備工作,忙碌中都有一種企盼,盼遠在他鄉的親人們平安回家。媽媽的念叨與守望,爸爸故作無事的安慰……這種守候或等待是一種幸福!
鄂託克前旗是三省交界處,是陝西、寧夏、內蒙交界處,這裡匯集三省的美食。所有來這裡的人們,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美食,有香脆可口的炒米、潔白的奶酪、入口即化的酥油和奶皮、讓人饞涎欲滴的手扒肉、令人震撼的羊背子、有麻酥酥辣濃濃的麻辣燙,有勁道的釀皮,還有讓人回味無窮的大塊羊肉麵……一頓大快朵頤,額頭上冒著汗,臉上泛著紅暈,眼角溢著滿意,嘴角露著微笑,腦子裡是美食的永恆記憶,心裡還想著再來下一回!
家鄉的年味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滿漢全席,而是淳美的回憶,是一種牽掛著的情思。
美食肯定離不了美酒,家鄉的年味有著美酒的幽香,這香味如風箏的線兒,牽著漂泊的遊子,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忘了回家的路,遊子回來,只要坐在桌上,不會飲酒的人也豪飲三大杯,醉眼迷離,唱著悠長的蒙古調,抒發著離家鄉愁,一切不快早融在濃烈的酒裡,化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家鄉的年味不能沒了悠揚的歌聲,同樣,這裡的歌聲有草原的悠揚,有黃土高原的粗獷,有寧夏「花兒」的風情,還有當地馬蘭的清香……
一個家族,團坐在具有蒙古風情的氈包中,吃著熱氣騰騰的手扒肉,喝著濃烈的酒,唱著各地的小調,早把名利拋,只有幸福天空繞,洋溢在親人臉上幸福的微笑,才是年的味道……
嘗著美食,品著美酒,說著豐收,感受著親情,陶醉在美麗草原和藍天白雲下,這種濃濃的年味如草原上馬蘭清香,瀰漫在草原的角角落落,讓春天的生命律動更加鏗鏘有力!
無論我在那裡,過年的時候,我一定在鄂託克前旗過,這裡的年味濃、年味足!你來嗎?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