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可以穿越時空的食物,比如說豆腐,它有著最傳統的口味,也有著最中國的意味。一塊上好的豆腐,不僅需要豆好,水好,還要做豆腐的人手藝好。傳統鐵鍋柴火煮出來的豆漿,做出來的豆腐,才是小時候吃到的那種味道。
俗話說「好料好水出好豆腐」,傳統工藝製作的手工豆腐之所以色、香、味俱全,關鍵在於有天然好食材和天然好水。
龍潭鄉鄧耳村的豆腐所用原料大多是自種的老品種小黃豆,加上龍潭土肥水清,氣候宜人,黃豆生長的自然條件充沛,生長期達100天左右,生產出來的黃豆產量雖低但品質好豆味濃,做出來的豆腐香醇有韌勁。加工豆腐用的是山泉水,泉水清冽甘甜,並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做出的豆腐自然也質地水靈,口感嫩滑,香味兒綿長。
每次做豆腐之前,李繼華夫婦先用篩子篩除沙土、豆莢等雜質,並剔出癟粒、蟲咬和黴變的豆粒,選出顆粒飽滿、色澤純淨的優質黃豆,曬乾備用。
需要提前一晚將選好的黃豆用山泉水浸泡一夜,將泡好的黃豆倒入磨豆機中磨漿濾渣、去渣取漿,大灶布好,漿汁入鍋,以熊熊柴火燒之煮沸,邊煮邊要撇去面上浮著的泡沫,等豆漿開始冒泡,就開始用微火,並用扇子扇火,直到豆漿被完全燒開,此時整個房間裡豆香四溢。
把豆漿盛到容器中,冷卻片刻,待溫度稍降,準備點漿環節,點漿前需將食用石膏劑用水化開後倒入另一個空桶中,隨即把豆漿水迅速衝入,促使豆漿快速反應,凝結轉化,片刻之後,豆漿就會凝結成雞蛋湯一樣的豆腐花。
李繼華表示:「石膏漿水的勾兌,需遵照嚴苛的比例,多放會導致發酸發苦,少放則不易凝結缺少韌勁,而要做到恰如其分,需要經驗的積累」。
最後階段,需晾1小時左右,把煮開的豆漿倒進鋪上白紗布的木製的豆腐框裡包裹成形,當水過濾掉以後,拿一塊木板壓在上面,再壓上三塊厚石板,確保四周平整且受力均勻,約兩三小時後多觀察豆腐框四周,既不能脫幹了水分太老,也不能包水太多又太嫩,若豆腐上平面與木框上緣差不多持平即說明已壓結實,此時口感綿韌、豆香四溢的豆腐就做好了。
「腐」「福」諧音,多吃多福,所以,到了寒冬臘月大家開始製作各種豆腐的吃法,如涼拌、油炸、煮湯、煎炒,還有豆腐丸子、黴豆腐、豆腐乾、幹豆皮、幹豆筋、凍豆腐等。
時光流轉,歲月沉澱,人們對於吃的東西,不再只講究新鮮、美味,而是一種味道,一種刻在記憶深處的年代味道,這種味道裡帶有鄉情和親情,也是一種鄉愁的寄託,不管身居何方,最懷念的還是家鄉的豆腐味道!
一塊小小的豆腐,是傳統手藝人心血的沉澱,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一碗熱騰騰的豆漿,一方嫩滑無比的豆腐,帶來的感動勝過千言萬語,在某一個瞬間,隨著悠悠的鄉愁,嵌入了那些你不曾留意的時光裡。
一粥一飯,一碗豆腐,一盤青菜,這些尋常人家最普通的美味,構成了記憶中溫暖動人的部分,因為你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會不會在人生的某一個拐角,飄來的豆子的甜香味,讓你開心一整天。
圖:白燕
編輯:李建新
審核:陳嬡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