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好嗎?
每晚十點,巍巍和你說晚安,聊聊今天的心情,說說遇見的事情,然後一起說聲晚安!
豆腐是最家常的菜餚之一,卻也是最能蘊藏百味的食材之一。
地處滇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飲食文化,石屏豆腐就是此地有名的特產。石屏豆腐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漫長的歲月沉澱出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鄉土記憶。一口古井水,悠悠豆腐香,石屏縣的小豆腐不僅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美食,也逐漸發展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精心挑選的黃豆經過一系列環節,將被做成美味的石屏豆腐。
吃過石屏豆腐的人都知道,與其他地方製作的豆腐相比,石屏豆腐用的是井水點化。這種水質自然含滷,代替石膏點漿,所制豆腐沒有石膏味,清香細嫩、質地細膩、豆味清香、嚼之有勁,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石屏豆腐選用精品大豆,經過碎拌、衝洗、去皮、浸泡等環節,再通過製漿、煮漿、井水點制等,最終做成塊狀的石屏豆腐,蒸、煮、炒、炸樣樣皆宜。
獨特的口感讓石屏豆腐聲名遠播。石屏市民唐紹瑜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石屏人,石屏豆腐一直是我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現在它已經成為了石屏最具特色的一個代名詞。」
如今,石屏豆腐不僅成為石屏縣的招牌,也成為外出求學、工作的人們寄託鄉愁的載體。「在外面讀書,最想念的還是我們石屏的豆腐,豆腐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鄉愁。」學生高倩說。
除了傳統的塊狀豆腐外,石屏豆腐還衍生出了豆腐皮、豆腐絲、爆米花豆腐、包漿豆腐、即食豆腐等多個種類。每個豆腐的種類經過廚師的選材搭配烹製,就合成了一桌具有石屏特色的豆腐宴,讓人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
當然,石屏豆腐不僅是一種美食,也體現出了當地的飲食文化。豆腐宴上的一道道佳餚,能夠讓人感受到石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買回家的石屏豆腐,如果接著食用,可以涼在通風、透氣的竹木製(簸箕等)器物上較好;如果需要放置較長時間,也可以放置在冰箱的保鮮櫃。上好的石屏豆腐,放置二三天(依據當地氣候而定)後,經過自然發酵,會在豆腐表面產生淡黃色的黴菌,加工烹飪食用,風味更加獨特。
石屏為何能有這點制豆腐的神泉,石屏人為何能世代與豆腐結下如此不解之緣?這裡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龍王派其三太子到乾枯的人間救濟蒼生,帶給勤勞淳樸的人能拋地成泉的"幹黃鱔"。三太子奉命來到人間,走過千山萬水,趟過無數條乾枯的河流,到處向人們叫賣"幹黃鱔",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三太子的話,三太子處處遭人嘲笑。這天,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的三太子走到石屏,一個老者看到這個衣衫襤褸、神情疲倦的青年人,就好心地讓他吃住,細心勸導他,人們只吃新鮮黃鱔不吃幹黃鱔,也不相信他的"幹黃鱔"能拋地成泉,並打點銀兩讓三太子趕快回家。在這個小山城,三太子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就送給了老者幾條"幹黃鱔"。在回去的路上,三太子看到這裡的人民辛勤地在田地裡勞作,友善地向他問好,發現這裡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將所有的幹黃鱔倒在了今天石屏異龍湖邊的四腳底。後來,石屏城境內出現了五口出酸水的"神泉",四腳底出現了美麗的異龍湖。從此,石屏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春風蕩漾。這雖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充分反映了石屏人民勤勞勇敢、熱情樸實的民族特性。石屏的豆腐文化正是深深地熔鑄了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