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在古代「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有人說,「豆腐能治中國人的鄉愁。」春節盛宴即將開始,菜單上怎能少了傳統年味豆腐。
另外,說起「磨豆腐」,實際上是人們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農曆臘月二十五,農村有句俗語叫「趕得上殺豬,趕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在古代,人們到了臘月二十五便忙活起來,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豆腐介於葷菜和素菜之間,比雞鴨魚肉差一點,比蘿蔔白菜強一點。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但是,肉類對於窮苦的人家來說並不是承擔得起的,所以就會選擇豆腐。
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諧音,取吉祥如意好兆頭,二十五磨了豆腐,祈願來年的生活能過得富富裕裕,豆腐聽起來像「都富」,家裡團團圓圓吃豆腐,年味兒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卻溫馨美好。
基於以上兩點:「二十五,磨豆腐」這一年俗一直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所說的「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經過民間的傳承,已經成了臘月二十五的老規矩。
民俗學家表示,「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豆腐諧音為「兜福」、「多福」,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具有祝願來年生活幸福、吉祥有餘的美好願望,所以老百姓都會在春節時在家中準備豆腐,圖一個好彩頭。
如今,人們並不會自己做豆腐,他們會有更多別的選擇,非常常見的有,中國人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人們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