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前幾天,農村老家送來兩隻活雞,裝在紙箱裡,讓一家人束手無策:先是隨空起飛的紙箱讓人以為「活見鬼」,接著便是帶來的排洩物讓人無法忍受,後來到處打聽,才知道農貿市場有專門付錢宰殺活雞的攤位,這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如今城市人的「退化」程度,已經讓人無言以對。想當年,殺年雞不僅是農村忙年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更是家裡女主人都能操持的營生。臘月二十七,養了大半年的公雞便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公雞死後,身上最美最長的羽毛被拔下來,以銅錢為墊,做雞毛毽子,而整隻雞則成了年夜飯裡「大吉大利」美好寓意的代表菜。
記得寒假裡最愜意的回憶,就是坐在爐子旁邊和父親一起等待鍋裡的燉雞冒出陣陣的香味,然後父親從咕咚冒泡的熱鍋裡夾出一塊,吹上一陣,放進我嘴裡,問一嘴:「熟了沒有?」退回30年前,葷菜絕對算得上美味佳餚,所以滿口被濃香的雞塊縈繞,關於熟不熟的問題早已拋之腦後,只有「飽不飽?」「要不要再來一塊?」……
可惜,那時候的雞肉從來都是不管飽的,煮好的雞塊,肉多的會被母親挑出來留作辣炒,其餘雞頭、雞爪之類的雞骨頭再和豬皮一起熬成「凍」,這樣就可以做成兩道菜。在北方的煙臺,天寒地凍的臘月,「凍」這道菜必不可少,尤其是就著冰碴凍,再抿一口老白乾,年味從未如此甘冽。
而豆腐絕對是素菜裡的重頭戲,鑑於其口味平衡在肉與菜之間,所以其重要性也可想而知。過去豆腐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拿錢到豆腐店裡買,二是拿著黃豆到豆腐店裡換,三就是自家裡做。而我家基本都是自己做,自產黃豆,在自家石磨上磨出來,然後制出滷水點豆腐。
除夕夜裡的具備供奉職能的「隔年菜」缺不了豆腐的身影,「腐」和「福」同音,因為豆腐,這道菜也變得具有「福星高照」之意,然後加之白菜、粉條、肥瘦相間的豬肉,一道大菜便出爐了,這是老家傳統的隔年菜,通常供奉完了會作為正月飯桌上家裡人吃的主菜,因為母親常說,吃了隔年菜,沾了先人的喜氣,來年會健健康康。
「二十三,辭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兒滿街走。」過去的老煙臺就是這樣遵循著老黃曆,有條不紊地忙著年。舊年曆一張一張撕下來,數著日子,轉眼來到正月,走親訪友,檢閱臘月忙年的「碩果」,期待新一年的春暖花開。
今天臘月二十九
你家「忙年」忙到什麼程度了?
是否也準備好了一桌子過年菜
等待著一家人熱熱鬧鬧團圓時刻的來臨呢?
煙臺人過年的儀式感
或許就在那每家每戶的餐桌上
關鍵不是吃什麼菜
而是那環繞著餐桌的濃濃親情.
丨手繪圖作者:牛藝燃
丨聲明:部分圖片轉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郵箱:yt6636283@yt.shandong.cn
「煙臺旅遊頭條」視頻介紹
煙臺旅遊頭條小程序二維碼
長按關注煙臺文化和旅遊官微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