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每年到臘八節以後,家家戶戶陸陸續續開始碾黃豆,泡黃豆準備做豆腐。那時候,買不起肉,便多做點豆腐。
去生產的的豆腐坊磨豆腐,需要排隊很久。每家每戶都做,經常排隊到半夜三更。
夜晚,全靠人力推磨。時間久了,感覺天旋地轉。
白天可以借用生產的毛驢拉磨,便會輕鬆許多。
磨好的豆漿挑回家,倒入水缸,加入溫水不停攪動,撇出泡沫。家鄉人叫(shamao),有時候為了方便,還加入花椒油攪動。
撇掉泡沫的豆漿,用布袋子在大鍋上過濾。
用力反覆搓揉,不停加入溫水。過濾的殘渣就是豆渣,加入調料蒸熟切片,用繩子穿起了掛在山牆曬乾。等二三月困光時月的時候,拿出來吃。家鄉話叫豆渣(木)葉子,乾巴巴的越嚼越有味道。
過濾好的豆漿,大鍋猛火燒煎。豆漿的濃香吸引了我們這些饞娃娃,圍著鍋臺寸步不離。
父母知道,饞了一年的娃娃們喝一次豆漿,需要等一年。那種豆腥味濃香的豆漿,濃濃的,滑滑的。
等到熬製的火候差不多了,便加入豆腐原漿分離。家鄉的老豆腐從來不加石膏,豆腐原漿家鄉叫漿水,就是榨豆腐擠壓出來的,裝入大缸自然發酵變酸。
這時候,犒勞我們的便是豆腐花。放入熟油辣椒,油爆蔥花,實在美味。
點豆腐要掌握好火候,不能太嫩,太嫩容易爛,不能太老,太老不勁道。
家鄉人榨豆腐習慣用籮圈,紗布包住,壓上石頭,所以做出來的豆腐都是圓形的。
豆腐從臘月吃到元宵節,那時候過年,豆腐是主菜。涼拌油煎,爆炒慢燉,吃飯五花八門,卻百吃不厭。
做豆腐的流程,歸納起來便是 1拉黃子 2泡豆子 3磨豆腐 4撇泡沫 5過豆腐 6點豆腐 7榨豆腐。
攝影:網絡
撰寫:張黎
編輯:寧縣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