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年味兒對漂泊在外的人而言,其實是最深的鄉愁。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隨生而生,永不磨滅。食物是一種態度,是面對生活的態度,如何在平淡瑣碎乃至艱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生活。春節年味兒「舌尖上的鄉愁」一輯為您尋找凝固在美食裡的舊時光。
指南:飲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它最牢固,也最頑強。當你回味著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為留戀吃東西時的某種意境和心緒。縈繞於心頭的滋味,隱匿著屬於自己的甘香或苦澀,人世間是無法買到的。
指南: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這個詞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沒有「味道」一說的,評價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這個 「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機,包括人們獲得食材的方式、烹製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對待食材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人與食物的關係」。
指南:本書從美食與江山,美食與江湖,美食與文化等角度,講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歷史,以及與傳統文化、市井生活的種種關聯。作者對食物的理解可謂獨樹一幟。既諳熟歷史掌故,又熟悉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上至廟堂宦海,下至市井閭巷,文中呈現出一幅鮮活生動的人間煙火畫卷。
指南:在民國,慈禧的清燉鴨子脫下鴨皮遊上了袁世凱的餐桌;在民國,胡適用東興樓的醬爆鴨丁嫩滑醬香了魯迅一生的才華;在民國,譚延闓的祖庵魚翅在南京的上空鮮亮腴滑地飛翔;在民國,張大千用戀愛的火候軟炸著扳指兒香酥脆嫩了十八歲的仕女……
指南: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淵源有來歷的家常菜,杯盤隨意,廚房裡卻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終而滋味濃厚,惹人奮箸。、「杯盤草草供笑語,燈火昏昏話平生」,正是《快活饞》裡求味道的人生。
指南:雲南味兒的奇,家鄉味兒裡的親,老味兒裡的香,鮮味兒的豔,都讓人讀來過目不忘;馬連薯,韭菜花,燒豆腐,燉小鴨,書中寫的雖都是平常飯菜,卻被汪曾祺描繪出了人生的終極幸福與無限嚮往。
指南:一本記錄了這座城市各種精彩食蹤的美味指南,一本浸染了這座城市「人間煙火」的異鄉食——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上海地陪殳俏煽風,與七十位上海好友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走遍外灘潛入老宅鑽進弄堂出走鄉鎮,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
指南:本書對味覺的描述尤為出神入化。如果說,尋常飯菜,一飲一啄,皆是自己碗裡的前世今生;那麼,味道的厚薄,則常常消融在世情冷暖的領略裡。口腹之道,更多的是反映在生活方式和地理山水的層面上,就像雪菜冬筍肉絲這樣鮮上加鮮的下飯小菜總是能讓我們長久懷念。
指南:書中的另類佳餚很多來自古人的野史筆記,或是出自民間鄉野的奇異風俗,獵奇與領略美味之餘,都市人對於鄉土、對於家園氣息的眷戀之情瀰漫其間。而這,才是真正的美食情懷,才是漂泊在塵世煙火裡的人們揮之不去的那份惦念。
指南:「一把鹽」三個字多半是出於潛意識裡對回歸自然願望的吶喊:多麼希望通過味道的回歸,可以讓鄉間多出一塊綠色的田地,讓闊別已久的傳統天然調味品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和芳香,讓餐桌上的選擇不再如此拘束與逼仄。
新華網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新華悅讀
本期編輯: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