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賣臭豆腐乳30年 從養活家人到現在只為留住兒時味道

2021-02-13 八百裡皖江

2018年2月10日,農曆臘月二十五。離傳統春節還有5天時間,「賣臭豆腐滷啊,又臭又香吃了還想吃」只要老人這麼一吆喝,他的攤位前立馬就圍滿了人。記者當天用鏡頭捕捉到了眼前這一組特別有意思的照片。

原來在安徽省蕪湖市勝利渠一個下窄的過道口,一位帶著棉毛穿著黑皮襖的老漢一手拿著筷子,一手端著個塑料盒不停地從一個大木桶裡,撿出一塊塊一寸見方的臭豆腐乳。賣臭豆腐乳老人名叫阮開銀,今年65歲,老家住在馬鞍山市和縣姥橋鎮。

見有人問他臭豆腐乳咋樣?老阮頭也不抬地反問道:「怎麼,你不知道老阮臭豆腐乳?你到了安徽和縣隨便打聽一下,沒有人不知道我老阮的臭豆腐乳啊!

老人告訴記者,他20歲時跟在村裡一位老人學做豆腐,老人見小阮人老實勤快,在他學徒2年後,老人準備將自己做臭豆腐乳的技術傳給他。現在做豆腐的多,你以後就專做臭豆腐乳,手藝做得好,能養活你一家人。

30年前,阮開銀牢記師傅的話,從當初20多歲的毛頭小夥小阮到現在的老阮,從做臭豆腐乳到走鄉竄村專賣臭豆腐乳。阮開銀一幹就是30年,他也從最初家門口的小山村賣起,一直賣到了鎮上,再賣到了巢湖,又賣到了蕪湖。

他說城裡人都喜歡他的臭豆腐乳味道,特別是一些老人,雖然聞起來特別的臭,但吃起來卻特別的香。百吃不厭,吃在嘴裡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老阮一生養育四個孩子,如今各自成家也各有自己的事,但就是也不願意學他的手藝,只有他堅持著每天走街竄巷賣他的臭豆腐乳。記者嘗了一口老阮的臭豆腐乳,白裡透紅的臭豆腐乳看著飽滿,一口下去,臭味恰到好處,讓人回味。「他的臭豆腐乳,味道最正宗,我吃了20多年了。」一位買了兩盒臭豆腐乳的老人說道。

記者問他,賣完一桶豆腐乳,一天能賺多少錢?老阮笑著說,不賺錢,但卻能養活了一家人。現在兒女都成家了,他們都勸老阮不要再做了,但城裡人喜歡啊,所以權當給大家留住兒時的味道才一直做到現在。其實但凡吃過阮開銀賣的臭豆腐乳人,大家總覺得他的臭豆腐乳裡有一種兒時的味道在其中。老春攝影報導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關注人間冷暖,溫暖你我。更多精彩圖片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八百裡皖江(bblwj0556)。

您的鼓勵是我們創作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為留住兒時記憶 男子花5年收藏老物件(圖)
    吳建軍收藏的這根柚木菸斗有80多年歷史一棟5層樓高的奶黃色外磚樓房,就是吳建軍收藏各種老物件和工藝品的地方。二樓有200多平方米,擺放著上百件老物件,其中最顯眼的是一架風鼓機,機身為木製,「只要把稻穀放入上方的錐形入口,然後手動搖轉鐵鉗,穀殼就會自動剝落出來。」他繪聲繪色地介紹,這颱風鼓機至少有60年的歷史,是5年前從漳州華安縣淘來的。二樓的裡側,還擺放著一臺大水車,長約三四米,形狀像一截截的龍骨,過去的人們靠腳踩踏來運作水車。
  • 想念兒時砧板肉的味道
    狗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到處一派喜氣洋洋。
  • 東北往事:婆婆丁,兒時的味道
    每到春天,最期待的事情莫過於看到有小草、野菜偷偷的露出嫩芽兒,那種帶給人的希望和喜悅是很獨特的。其中婆婆丁是我最喜歡找尋的一種。 小時候在東北農村,特別盼望春天的到來。我們通常會在田間小路邊兒、山坡、大壩上去挖。春天還很冷,風也大。手會被懂得通紅刺癢,有時筐會被大風颳跑,大家就笑著滿地裡追筐。家裡要是恰巧農忙,還要偷偷的跑去。但這一切都是那麼有趣,那麼充滿誘惑。挖回來的婆婆丁要用水多泡泡,洗乾淨了上桌,炸一碗雞蛋醬或者豆腐醬,那就是特別有儀式感的一道美味佳餚了。
  • 酸菜餃子:有些味道一定要留住
    大連日報一位重量級的美女廚娘「蛋捲兒」女士,今天要教你包酸菜餡餃子,包教包會!看過後流口水的記得點個讚哦! 北方的過年習俗中,正月初七管小人兒(小孩),十七管中人兒(中青年人),二十七管老人,都要吃餃子,所以,您或者從今晚就開始備料,或者明天一早準備,包頓好吃的餃子吧!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推酸菜餃子,是因為冬天真的要過去了,酸菜要吃不到嘍(超市裡一年四季賣的除外)!
  • 爆料 | 澳洲魚市場打工者爆黑幕: 「海鮮臭了就油炸!中國旅行團加價賣,海鮮加工會掉包!」網友:又貴不新鮮,宰遊客的地兒!
    然而,援引澳洲第一傳媒的爆料,一名中國留學生表示,自己的室友X就在雪梨魚市場打工,他所說的很多行業內幕令人震驚!「部分海鮮根本就不是本地的!」「海鮮臭了就炸一炸接著賣!」「罵中國顧客是傻瓜...」不僅如此,爆料者稱,他曾知道來自中國海南的螃蟹,在中國也就賣幾十塊人民幣,但運到澳洲後,就會被商家以幾十澳元的價格再售賣。
  • 龍潭鄉:手工豆腐家鄉味道
    一塊上好的豆腐,不僅需要豆好,水好,還要做豆腐的人手藝好。傳統鐵鍋柴火煮出來的豆漿,做出來的豆腐,才是小時候吃到的那種味道。       俗話說「好料好水出好豆腐」,傳統工藝製作的手工豆腐之所以色、香、味俱全,關鍵在於有天然好食材和天然好水。
  • 話年俗 | 二十五 磨豆腐
    ,以待闔家歡聚時與親戚朋友們一同享用。豆腐就是傳統年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一天,除了做豆腐,還有哪些有趣的傳統習俗呢~來看今日「中央黨校教授話年俗」系列第四期:《二十五 做豆腐》王傑: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領導幹部學國學組委會主任。
  • 豆腐市場:深圳請師傅+河北江西浙江東陽賣攤
    廠房租金一年7000元(豆渣和節約下來的水費錢可以管房租,同時場地開闊安靜,可以種菜,養雞養鴨養豬等,生活開支幾乎為零)以下都是按黃豆量×產量×售價計算的收入。老豆腐:50×3×2.5=375元嫩豆腐:20×6×2=240元批發價格:& d- M! }, h# X9 `' o, R% H. h豆皮:30×1.8×3.3=178.2元嫩豆腐:20×6×1.5=180元8 J) B8 t% f( m  R1 J!
  • 一個人三隻狗,成都女子賣唱街頭走紅 「不靠賣慘,只靠自己」
    1月17日晚上6點,天色漸暗,華燈初上,一陣陣歌聲,留住了行人匆匆的腳步。
  • 金山嶺上一個村子,過年時全村做豆腐
    後來土地下放到戶,又開始能做豆腐了,可是村裡的手搖磨子早已不知去向,好在村裡一家人有一個磨麵的大磨子一直沒有拆,村裡就在這個磨子上磨豆腐。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年我大概十歲,爺爺第一天晚上泡好黃豆說第二天讓我起床早點,和他一起去磨豆腐。 第二天早上,天還未亮,我就起床到牛圈牽牛,走出門一陣寒氣撲面而來。
  • 《新年的味道》
    兒時的年味過年了,是小夥伴們盼望已久的新年。每逢過年時,父母親總愛在臘月給自己家的小孩,請裁縫給每人做一套新衣服。
  • 【回憶】兒時的回憶,甜滋滋的麥芽糖...
    擺放在一旁的桌子上遠遠的卻看著感覺什麼都沒有,也不知道賣的是什麼東西,只有這位老人坐在一旁,顯得毫不起眼。除非你從他身邊路過,不然你真的不知道他在幹嘛。我悄悄走近,發現他在賣'糖"。現在大街小巷開滿了商店,也有各種各樣的糖兒,卻沒有小時候那街上都有的味道——麥芽糖的味道,看著這位老人桌子上的麥芽糖、面糖,感覺好熟悉,卻又不曾熟悉。不知道還是不是小時候的味道。
  • 嘴臭還是肉臭?顧客在貴陽這家店吃到「臭豬肉」,老闆卻說......
    徐先生:吃到這個肉,我就覺得不舒服,第一口吃進去就是臭的,吃了一口就沒吃了。我怕是我的嘴出問題了,我就讓我夫人嘗了一下,她也說是臭的。徐先生:後來我時間有點趕,我就給他說不炒了,他就吼我說不早點說炒都炒了,我聽到就不舒服,我說你這個回鍋肉都是臭的,他就罵我髒話,說我亂說。
  • 留住桃子的味道,自製桃子酒 留住桃子的味道,自製桃子酒的做法
    用料  留住桃子的味道,自製桃子酒的做法  用細鹽把桃子毛搓掉,洗淨,把水擦乾。
  • 春節有味道|用豆腐做皮又做餡兒,五大連池人的年夜餃子上桌啦!
    用這樣清冽甘甜的泉水,再用 「喝」著泉水長大的黃豆,一起來做豆腐,這已經擁有了得天獨厚的食材優勢,不過到底能不能做出好吃的豆腐來呢?還得看製作者點豆腐的能耐。將黃豆打成豆漿,通過搖漿濾去豆渣,過濾後的豆漿中加入滷水,不停攪拌,使其和豆漿充分混合。
  • 兒時的年味兒
    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幾天,村裡人才開始忙碌著做好吃的。日子過得不錯的,一過了臘八就開始了。
  • 養活一家人的紅薯地成了「傷心地」,他走了,一家人都悲痛不已..
    35歲的張高生是家裡的長子,上有老下有小,三個孩子最大的才9歲,一家老小都靠他一個人種地養活。7月16號下午5點左右,張高生到自家的紅薯地澆地,誰知意外發生了……養活一家人的紅薯地成了「傷心地」,頂梁柱走了,一家人都悲痛不已。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豆腐西施」三十來歲,並不十分苗條,但長得很美、皮膚白皙,看起來就像水嫩的豆腐,在一眾膚色黝黑的夥計中,她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有人來買豆腐,她總是微笑著打招呼,兩個淺淺的酒窩若隱若現,就連我們這幾個小屁孩有事沒事都喜歡在她的豆腐店周圍轉悠,為的就是能多看到她美麗的笑臉。「豆腐西施」不光人美,說起話來也輕聲細語,仿佛南音般美妙動聽。
  • 保健「加齡臭」是個什麼梗?
    當頭髮上散發出噁心的味道弄臭了枕頭的時候就是大叔了!是的!這種臭又叫做「加齡臭」。它不像狐臭那樣擾人,往往要靠近後才能捕捉到,貼身的衣物、被子、枕頭上也會被染上這種氣味,沒有辦法用語言形容,卻給人一種衰老的感覺,所以,也被稱為「老人臭」。
  • 「二十五,磨豆腐」,寓意福氣到來,新年必有好彩頭!
    現在什麼時候想吃豆腐了,到門口小賣部或者超市就能買到,不是啥稀罕物。過去可不一樣,由於條件限制,平日裡很少吃到豆腐。到了年跟前兒,臘月二十五,家家泡點兒黃豆,然後用石磨磨出豆漿,用滷水點豆腐,那滋味確實比現在用石膏點的香。        說起豆腐的由來,可以往前追溯1800多年。西漢時期,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據說是做豆腐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