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自京郊日報(有刪節和改動)
原標題:一條青鱂魚的「述說」
2016年12月, 經過了1000多公裡的旅行,「我」和待在專用培養箱內的兄弟姐妹一起,從無錫來到北京。
從運送車裡搬進房山大寧調蓄水庫的短暫間隙,「我」瞥了一眼據說剛從霧霾中突圍的蔚藍的天空,就住進了南水北調水質監測中心——大寧水庫監測站。
「我」是一條青鱂魚,別看「我」身長才兩釐米,在全世界都是大名鼎鼎的醫學用魚。「我」性情溫和,對水中的各類雜質、汙染物、有毒物質等特別敏感,對水質的健康要求和人比較接近。一旦水中有任何不利於人體健康的物質,「我」先會立刻掙扎逃竄,進而打蔫兒。所以,在中科院專家幫助下,南水北調北京段的水務人在大寧水庫監測站設了8個監測罐,讓「我們」負責監測進京的江水。聽說為迎接江水進京,北京陸續建設了大寧調蓄水庫、團城湖調節池等重點配套工程,累計建成輸水管線200公裡,新建和改造自來水廠7座,新增調蓄設施容積5000萬立方米,工程接納來水能力超過10.5億立方米,構成了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三水聯調的安全保障格局。如此浩大的工程,當然更得確保水質合格,「我」的使命很神聖。
到了監測站,「我」和兄弟姐妹們得先接受體檢。水土不服的、因路途勞累打蔫兒的,都不能上崗。只有身強體壯的,才能像前任一樣,成為南水北調北京段生物監測系統中的一員。
監測罐裡,前一批同樣來自無錫的24位哥哥姐姐正在執勤。他們3個一組,分別值守在8個監測罐內。
身為一條水中的魚,水裡的任何變化都瞞不過「我」。可「我」不會說話,怎樣才能把自己監測到的結果告訴水質監測員呢?監測罐內裝有磁感應線,隨時記錄「我們」的反應曲線。在水務人眼中,這就是一份最直觀的水質綜合性生物監測報告。
這份監測報告與其他化學、物理監測報告匯總,再加上市自來水集團在北京增設的161個供水管網終端水質監測點、500多臺水質在線監測儀,構成了從源頭到管網用戶終端全過程的水質在線實時監測網絡。南水北調,北京已累計收水19.3億立方米,送入市民家中的水全部合格,「我們」功不可沒。
「我」是一條青鱂魚,在江水進京兩周年之際,「我」成為了第48批上崗的水質監測員。為保證對水中雜質的敏感性,執勤半個月,「我」就得退役,把這個神聖的使命交給「我」的弟弟妹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