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木船已有20年!漳浦這位年輕的師傅手藝不一般!

2021-02-27 漳浦晨報

「灰船」狹長靈巧,很適合穿行在水路窄小的海蠣田裡。

「灰船」其實不是指船隻的顏色,而是指捻船縫用的白灰。

船板拼接後,之間還會有縫隙,戴師傅就會將白灰、桐油、紗麻用力揉勻粘合,然後一條條捶打進船縫,鑲嵌緊密,嚴絲無縫。憑藉手工的力量和嫻熟的技藝,讓木船「滴水不漏」。

別看「灰船」不大,但是所花費的功夫很多。

固定船骨,再接船板,鎖上橫梁,分別為頭閘、前中、駛風、大中、大轎、後中、尾閘前、尾閘等。

然後釘上船牆,用工具用力「咬緊」,務必使整艘船密不可分,牢固相依。

再進行關鍵的捻縫,給船隻鋪上通行用的木板,最後上油。

梁、板的尺寸,弧度都要拿捏好,每個步驟都經不得一絲馬虎!這樣從頭到尾完成一艘船,戴師傅一人大概需要花費25天。

除了打造「灰船」,戴師傅他們製作的「泡沫船」也很受歡迎。

隨著霞美鮑魚養殖的增多,「泡沫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傳統木船製造技藝迎來了新的春天。

「泡沫船」並非船體都是泡沫,其實整體框架都由木頭拼接,只是船底加上了泡沫而已。

選料,斷料,按一定的尺寸弄彎,用螺絲咬緊骨架。

翻轉過來後,安上船板。如有縫隙,都先用墨斗打上黑線,再進行切割拼合。

船底裝上泡沫,再覆蓋上一層皮,用繩子絞緊,再鑽孔系上小吊繩,如此這般,大體工序才算告一段落。

說起造木船的生活,平時樸實寡言的戴鎮坤師傅話匣子就打開了。

戴師傅今年才35歲,卻已經有20年的造船經歷。滿是裂口和褶皺的雙手,刻下了多年造船的印跡。

他的父親戴瑞木也是一名老船匠,手藝常常得到四裡八鄉的讚揚,現在也依然忙碌在「船廠」中。

父親和舅舅們做船的手藝都是向外公學習的,依靠口傳心授,耳濡目染,傳承至今。

十幾歲時,戴鎮坤跟在父親身邊打下手,剛開始只是幫忙搬搬材料,整理工具。不到一年,他就學會了打造「灰船」的技藝。

海風吹,烈日曬,在這露天「船廠」,戴鎮坤不知道多少次不小心錘到手,打到腳,割到肉,但也不知道造了多少艘船,看它們駛向大海。

夏天的海邊,連沙地都會燙腳,更何況掄錘敲打,汗流浹背都是小意思。但也是夜以繼日的堅持,才讓戴振坤練就了一手造船技藝。

忙碌中,有附近的養殖戶前來下單預訂船隻,言談中誇讚道:「這裡做船的手路(手藝)信得過,看起來精巧,開起來順手!」

對於傳統造船技藝的執著,多年風吹日曬的堅持,無非就為了鄉親們口中的兩個字:好用!

奧園·譽峰

(A1#樓)

精選房源 火熱認籌

建面約105-128m²闊境銘邸

成功認購,再送品牌冰箱

【漳浦晨報原創作品,其它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不手軟!漳浦這家公司被罰款20萬!
    近日,漳州市漳浦生態環境局發布《行政處罰信息公示(2020年11月06
  • 「退役」木船再生制家具 木材再添生力軍
    圖片:海南黃花梨—皇宮椅三件套木船改鋼船,小船變大船。這是近幾年江蘇省連雲港市海洋捕撈漁船的發展趨勢,隨之而來的是拆解漁船的大量木料如何處理。在一些有想法的人眼中,退出歷史舞臺的木船並不是廢物,相反木船的全身都是寶。把木船拆開,把木材進行分類,將不同的木材製作成不同的家具。如今,船木製作技藝已成為市級非遺項目,今年還申報了省級文化產業項目引導資金。 同樣是市級非遺項目,傳統木船製作技藝已流傳數千年。
  • 「勞動者之歌」職工徵文選登 小藍師傅
    文/彭少峰小藍師傅是一位20多歲年輕有為的漳浦人,在廈門就業多年,算得上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新廈門人,他是廈門市公房管理中心一家服務站的鐵工隊師傅
  • 13歲起走村串戶59年,手藝精湛,卻面臨……
    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宜豐是中國竹子之鄉資源豐富,而昔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用到竹器製品勤勞手巧的篾匠也靠著這門老手藝養活家人今年72歲的冷師傅,是新莊鎮萬坊村的一名篾匠。小時候因為生活條件艱苦,想讀書家裡又沒錢,無奈之下,13歲開始就去學篾匠。
  • 【真實的香港】街邊,一位老先生拖著「改衣服」小車,不說不知道,他的師傅是張國榮的爸爸.
    他的手工活是廉價改衣、換褲鏈,費用一次15元,這個價錢可謂是倒貼手工費,他卻笑言「沒所謂」,反正多年來家中積存了不少拉鏈、布頭,不為錢,工作是為了解悶!路過的街坊都知道,這位老裁縫可不得了,他師出本地「洋服大王」著名裁縫、張國榮的父親張活海。
  • 解放西路這位手藝人 叮叮噹噹一敲就是幾十年
    店鋪裡出售的東西種類較多,簸箕、火囪、噴壺這些,它們均出自張師傅之手。算上這間白鐵店,張師傅他們已經在城裡搬過三個地方了(四牌樓、橫街、解放西路)。敲敲打打,做好了的白鐵器具往店裡一擺就會有人來詢問。原來,張師傅十八歲就開始學習白鐵手藝,雖然當時只學了10個月,就出門當兵去了。到了89年才重新開始這門手藝,一晃竟已經有三十年了。當我們問起為什麼從事這門手藝的時候,張師傅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他18歲時拜了打白鐵的師傅,是個東陽人,學了10個月後就出門當兵了,回來後就去了農機廠上班,到了89年廠裡改了機制,他就開始從事了這門手藝。
  • 巢湖楊師傅被贊「最帥理髮師」
    黃主任說的這位楊師傅名叫楊澤宏,家住巢城天河商城女人街樓上,是中國人壽巢湖支公司的一名員工,也是巢湖普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裡的一名兼職社工,還是巢湖碧水藍天義工協會裡一名志願者。1968年出生的楊師傅,因家境困難,從烔煬中學高中畢業後,便學習了理髮手藝,靠著理髮的手藝謀生。
  • 漳浦舊事①
    在漳浦沿海有句古話,天頂有天公,海底龍王公,人間人情母舅公。母舅在閩南親戚位份裡,分量很重,排面很大,紅白事酒席裡,母舅要坐大位。(閩南有句諺語,還有人記得嗎——外甥吃母舅,親像吃豆腐;母舅吃外甥,親像吃鐵釘)
  • 木工師傅一天可收入500到600
    李師傅和黃師傅都是從事木工的,來自河南,已經從事木工活15年了。現在他們在南京做木工,一年的時間都是很忙的。他們說他們一年的工錢大概在10萬元,在所有木工中算是上等的,「四、五、九、十這四個月活最多最忙,每個月工資能拿到一萬多元,其他月份會少一點,最少的11月份也可以那個七八千塊。
  • 【傳承】章丘八旬老人手藝精湛!你敢來拜師嗎?
    「我從十八歲開始跟著師傅學建築。」劉興春老人說,自己跟隨師傅學習了二三十年,直至師傅去世。劉興春老人說,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農村的人們根本蓋不起磚房,都是土坯房,所以仿古建築的手藝一直沒法施展,但他一直從事著建築行業,年輕時還組建了一隻建築隊,參與建造了很多建築。幾十年的時間並沒有消磨掉劉興春對仿古建築的熱情,他走到哪裡都會觀察仿古建築,汲取其長處供自己所用。
  • 鍾情一生 西安這位修表匠48年堅守瀕臨失傳的老手藝 巧心妙手修補時光
    手錶,是百姓財富和身份的象徵,技藝高超的修表師傅也因此風光無限。九十年代後期手機盛行,開始取代了手錶,匠人們的生活朝不保夕,紛紛轉行,修表行業日漸受到了冷落,修表師傅的生意也發生了變化。西安的西梆子市有一家鐘錶修理部,不到十平米的店鋪,坐落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取,只有一個藍色背景的門頭,上邊寫著鐘錶修理部。
  • 2015年一般中國人智商報告……
    還有20多天,2016年就要到了。每到這個時刻,你總要捫心自問三句話:新年計劃定了麼?有女朋友了麼?關注「再深一點」了麼。。。
  • 北侖公交758路司機徐師傅的30秒
    視頻在網上傳開後,網友們更是紛紛點讚:「這位司機的舉動太暖心了。」視頻顯示,12月1日下午14:47,北侖公交758路徐強華駕駛公交車,行至柴橋佳興路與環鎮路交叉口的斑馬線前時,發現路口有一位拄著拐杖的白髮老人慾過馬路。徐師傅減緩車速,把車穩穩停在斑馬線前,禮讓老人。然而老人見到車後,後退了幾步,想走又不敢走。
  • 撞死漳浦阿伯的肇事逃逸者終於被抓到了!
    詳見2016年4月16日晨報報導《懸賞通告│漳浦縣城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行人被撞死亡,司機逃逸!》(←可直接點擊標題查看)。事故發生後,蔡阿伯的家屬來到本報刊登「懸賞通告」,希望通過我們的微信平臺的影響力能很快抓到逃逸的肇事者。
  • 開鎖 開鎖師傅 24小時開鎖師傅 專業開鎖師傅
    微信電話13168860110開鎖 開鎖師傅 24小時開鎖師傅 專業開鎖師傅很多人在找開鎖公司時是很隨意的,比如通過樓道裡的小廣告或者路邊地攤開鎖
  • 【央視報導】漳浦消防颱風天搶救被困人員,向漳浦這些逆行者致敬!
    8月25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播發新聞「颱風天,漳浦消防奮力搶救被困人員」。受颱風「白鹿」強降雨影響,瀋海高速漳浦趙家堡往漳州方向2公裡處發生兩車追尾事故,後車駕駛員被困駕駛室,漳浦消防指戰員到場後將被困人員迅速救出。
  • 【精彩回放】9月9日 漳浦新聞(視頻)
    漳浦廣播電視臺簡介2017年5月漳浦廣播電視臺現有10個部室,員工84名,其中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11名,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有37名。近年來,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各項中心工作,以「新聞立臺、精品亮臺、科技強臺」為發展思路,努力推動宣傳報導取得新成效。堅持創新手段權威發布。
  • 幾乎與成人一般高!杭州這位醫生收到一封「特大號」的感謝信
    這封信幾乎與成人一般高,令人對信中的內容充滿了好奇……但看著醫生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向辦公室、吃著早已冰涼的快餐,她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所以便用紅紙寫了這封感謝信。對於這位患者,華永均至今還有印象,他記得沈師傅當時57歲,由於腰椎滑脫伴椎管狹窄導致他常常會腰痛、屁股痛,發展到後期已出現雙下肢麻木的症狀。
  • 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2個國家的人齊聚漳浦,發生什麼事了?
    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家海外華文媒體先後來到漳州三本肥料工業有限公司、漳浦臺創園、天福茶博物院等地體驗參觀。    在 「80後」臺灣青年蔡志陽創辦的漳浦臺豐山生態農業園區內,參訪團一行聽蔡志陽講述了創業故事,並品嘗了園中的各類奇珍異果,黃晶果、巴西樹葡萄、澳洲手指檸檬、太平洋沙梨等從世界各地引進的130多個花木瓜果新品種讓來賓一飽口福。
  • 寫1000多首詩「發表」在打飯窗口 這位食堂師傅火了
    「鹹菜肉片2.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單下面,居然出現了「不錯過花開的美麗/屋簷躲一場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順其自然/指尖無意間/老去的容顏」……  12個打飯的窗口被詩歌刷屏,這些詩,全是食堂師傅寫的。  昨天,這位「掃地僧」的傳奇被「小時新聞」APP推送後,引來了出版社的關注,著名詩人黃亞洲很有興致地點評了其中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