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船」狹長靈巧,很適合穿行在水路窄小的海蠣田裡。
「灰船」其實不是指船隻的顏色,而是指捻船縫用的白灰。
船板拼接後,之間還會有縫隙,戴師傅就會將白灰、桐油、紗麻用力揉勻粘合,然後一條條捶打進船縫,鑲嵌緊密,嚴絲無縫。憑藉手工的力量和嫻熟的技藝,讓木船「滴水不漏」。
別看「灰船」不大,但是所花費的功夫很多。
固定船骨,再接船板,鎖上橫梁,分別為頭閘、前中、駛風、大中、大轎、後中、尾閘前、尾閘等。
然後釘上船牆,用工具用力「咬緊」,務必使整艘船密不可分,牢固相依。
再進行關鍵的捻縫,給船隻鋪上通行用的木板,最後上油。
梁、板的尺寸,弧度都要拿捏好,每個步驟都經不得一絲馬虎!這樣從頭到尾完成一艘船,戴師傅一人大概需要花費25天。
除了打造「灰船」,戴師傅他們製作的「泡沫船」也很受歡迎。
隨著霞美鮑魚養殖的增多,「泡沫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傳統木船製造技藝迎來了新的春天。
「泡沫船」並非船體都是泡沫,其實整體框架都由木頭拼接,只是船底加上了泡沫而已。
選料,斷料,按一定的尺寸弄彎,用螺絲咬緊骨架。
翻轉過來後,安上船板。如有縫隙,都先用墨斗打上黑線,再進行切割拼合。
船底裝上泡沫,再覆蓋上一層皮,用繩子絞緊,再鑽孔系上小吊繩,如此這般,大體工序才算告一段落。
說起造木船的生活,平時樸實寡言的戴鎮坤師傅話匣子就打開了。
戴師傅今年才35歲,卻已經有20年的造船經歷。滿是裂口和褶皺的雙手,刻下了多年造船的印跡。
他的父親戴瑞木也是一名老船匠,手藝常常得到四裡八鄉的讚揚,現在也依然忙碌在「船廠」中。
父親和舅舅們做船的手藝都是向外公學習的,依靠口傳心授,耳濡目染,傳承至今。
十幾歲時,戴鎮坤跟在父親身邊打下手,剛開始只是幫忙搬搬材料,整理工具。不到一年,他就學會了打造「灰船」的技藝。
海風吹,烈日曬,在這露天「船廠」,戴鎮坤不知道多少次不小心錘到手,打到腳,割到肉,但也不知道造了多少艘船,看它們駛向大海。
夏天的海邊,連沙地都會燙腳,更何況掄錘敲打,汗流浹背都是小意思。但也是夜以繼日的堅持,才讓戴振坤練就了一手造船技藝。
忙碌中,有附近的養殖戶前來下單預訂船隻,言談中誇讚道:「這裡做船的手路(手藝)信得過,看起來精巧,開起來順手!」
對於傳統造船技藝的執著,多年風吹日曬的堅持,無非就為了鄉親們口中的兩個字:好用!
奧園·譽峰
(A1#樓)
精選房源 火熱認籌
建面約105-128m²闊境銘邸
成功認購,再送品牌冰箱
【漳浦晨報原創作品,其它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