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白鐵水桶與白鐵簸箕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因為不易生鏽和耐腐蝕,人們還拿白鐵製作水壺、畚箕、漏鬥、火囪等。
可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日常器具也更新換代了,白鐵打制的日用品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張世新師傅的白鐵店十分好尋,就在解放西路上。因為是從解放東路上的橫街搬過來了的,門口只是簡易的貼了張招牌「四牌樓白鐵店」,外加一串手機號碼清晰醒目。
店鋪裡出售的東西種類較多,簸箕、火囪、噴壺這些,它們均出自張師傅之手。算上這間白鐵店,張師傅他們已經在城裡搬過三個地方了(四牌樓、橫街、解放西路)。敲敲打打,做好了的白鐵器具往店裡一擺就會有人來詢問。
店裡沒有客人時,張師傅就在屋內埋頭幹活兒。
看到我們的到來,他放下手中的活計,與我們熱情攀談起來。原來,張師傅十八歲就開始學習白鐵手藝,雖然當時只學了10個月,就出門當兵去了。到了89年才重新開始這門手藝,一晃竟已經有三十年了。
當我們問起為什麼從事這門手藝的時候,張師傅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他18歲時拜了打白鐵的師傅,是個東陽人,學了10個月後就出門當兵了,回來後就去了農機廠上班,到了89年廠裡改了機制,他就開始從事了這門手藝。而他的父親原本是在五金廠上班,平時就會打鐵皮。最早的時候是幾個東陽的師傅和幾個浦江的師傅一起開了店,到現在一代代傳下來。」
張師傅年紀也60歲了,自己敲敲打打一輩子,圖的就是一個樂趣了。現在兒子平時也在店裡打白鐵,或者出門幫忙安裝白鐵做的煙囪,算是後繼有人了。
白鐵皮手藝不全是體力,可是技術活,因為如果前期裁剪不當,極可能造成很多的廢料。下刀要快和準,剪大剪小了都會造成浪費。製作白鐵噴壺,壺身、噴嘴,都是由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形組成,最後慢慢敲打成型。
製作火囪,先要從一塊白鐵皮上進行劃線、裁剪,然後鈑邊、組裝和敲打。由於幾十年的經驗累積,張師傅在打白鐵時已經不需要精度測量就知道在哪裡彎曲。按照張師傅說的:40年前的火囪6毛錢一個,到了現在10塊錢一個。
想當年白鐵行業生意興旺時,水桶、火囪等產品可以每日在縣城內銷售數百件。隨著時代的進展,大量塑料、不鏽鋼製品的出現,這種盛況已不復存在,但靠定製白鐵箱、煙囪這些還是有點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