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投稿請點擊 神外資訊-歡迎賜稿
【Ref: Rahme R,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6 Mar 22. pii: S1878-8750(16)00456-3. doi: 10. 1016/j. wneu. 2016. 03. 037. [Epub ahead of print]】
約15%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並非動脈瘤破裂所致。近期研究發現,缺血性卒中是導致自發性大腦凸面SAH的原因,但與腦池SAH的關係仍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文獻僅報導過3例腦池SAH與穿支血管阻塞同時存在的病例,推測小穿支動脈阻塞後出血。美國愛諾華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外科的Ralph Rahme等在2016年3月的《World Neurosurg》上報告2例繼發於栓塞性中風的SAH患者。
病例1:64歲女性患者,抽菸,既往高血壓病史。因突發劇烈頭痛入院,神經系統查體陰性。頭顱CT提示顱底腦池內對稱性、瀰漫性SAH(圖1A)。頸部CTA提示右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重度狹窄,可見一鈣化斑塊起源於頭臂幹;此外,於右側頸內動脈發現一鈣化潰瘍斑塊(圖1B和1C)。次日及1周後的DSA檢查均未見顱內血管性病灶(圖1D-F);右側鎖骨下動脈盜血明顯,致使血流完全經右側椎動脈逆轉(圖1G和1H)。第10天查MRI-DWI相上發現多發小梗死灶,分布於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和雙側扣帶回(圖1I-P)。患者診斷為右側頸內動脈起源的顱內動脈血栓栓塞。給予阿司匹林口服後好轉出院。
圖1. A. 頭顱CT顯示瀰漫對稱的腦池SAH;B、C. 頸部血管CTA顯示鈣化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右側鎖骨下動脈近端嚴重狹窄(B圖箭頭)和右側頸內動脈起源處鈣化潰瘍斑塊(C);D-H. DSA排除動脈瘤或血管畸形(D-F),DSA見右側鎖骨下動脈盜血現象,血流在右側椎動脈逆流(G和H);最後2排MRI- DWI成像,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和雙側扣帶回多發小彌散受限病灶。
病例2:66歲女性患者,吸菸,既往高血壓病史。因突發右側眼眶周圍疼痛、畏光和看到漂浮物而收治入院。頭顱CT提示前縱裂SAH。次日DSA未見顱內血管異常,左側頸內動脈近端可見粥樣硬化斑塊引起90%以上狹窄。6小時後,患者突然出現失語,頭顱MRI-DWI圖像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多發彌散受限病灶,提示左側頸內動脈斑塊脫落引起的繼發性血栓栓塞。患者給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療,次日行左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術後患者恢復順利。
圖2. A、B. 頭顱CT示前縱裂局灶性SAH,大腦前動脈動脈瘤可疑;C-F. DSA顯示左頸內動脈近端粥樣硬化所致高度狹窄(C),但未發現顱內動脈瘤和血管畸形(D-F);下面兩排圖像為頭顱MRI-DWI相,示左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多發彌散受限病灶。
作者指出,對於腦血管造影陰性的SAH,在鑑別診斷中應考慮栓塞性中風的可能性。可進一步行頭顱MRI和頸部血管造影檢查,或者在首次CTA或DSA檢查時對頸部血管進行全面的評估,排查引起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
(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王勇傑編譯,《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審校)
相關回顧
《神外資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神外助手」。請各微信公眾號、網站及客戶端尊重《神外資訊》版權,經許可轉載文章時請清楚註明來源為「神外資訊」。《神外資訊》,歡迎您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