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學習:四疊體性中腦周圍蛛網膜下腔出血

2021-02-23 唐都神外資訊

        中腦周圍池性蛛網膜下腔出血(PSAH)的典型特點是以腦幹前方為中心的中腦周圍池出血。通常認為 PSAH 的病因是非動脈瘤性靜脈出血,故呈良性病程。

        四疊體池性 PSAH 是一種以四疊體池為中心的罕見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據以往報導,此種 SAH 和腦幹前 PSAH 一樣,是 PSAH 的一個分型,亦為非動脈瘤性出血。然而因為此類病例罕見,目前為止我們對其仍知之甚少。來自華盛頓大學的 Wallace 等向我們展示了 3 例四疊體池性 PSAH,此文發表於 15 年 10 月的 Clin Neurol Neurosurg。

        在 106 例非前循環動脈瘤性 SAH 病人中,有 17 人為腦幹前 PSAH,3 人為四疊體池性 PSAH。17 例腦幹前 PSAH 病人均未發現動脈瘤,而 3 例四疊體池性 PSAH 中,2 例在 2 次 DSA 和 1 次 CTA 後未找到出血來源(圖 1、圖 2)。1 例首次 DSA 陰性,複查 DSA 時見大腦後動脈 P2 和 P3 交界處一夾層動脈瘤(圖 3)。


圖 1.CT 平掃顯示以四疊體池為中心的蛛網膜下腔出血(A,黑箭頭)向橋前池延伸(B,白箭頭)


圖 2.CT 平掃見以四疊體池為中心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沿腦幹側方延伸(白箭頭)


圖 3.CT 平掃見以四疊體池為中心的蛛網膜下腔出血(A,黑箭頭)。旋轉三維 DSA 在右側椎動脈造影時發現一直徑約 2.5 mm 夾層動脈瘤位於 P2、P3 交界處(B,白箭頭)

        腦幹前 PSAH 是一種良性非動脈瘤性 SAH,目前認為其病因為繼發於大腦靜脈高壓的靜脈破裂。此外,穿通動脈破裂、血管腔夾層、毛細血管擴張症和海綿狀血管畸形亦被認為其病因。

        四疊體性 PSAH 是一種罕見 SAH,其出血範圍是以四疊體池為中心,局限在小腦上池和中腦周圍池之間。早先報導提示其呈良性病程,預後良好。雖然四疊體池性 PSAH 病因不明,但一般認為其為非動脈瘤性 PSAH 的一個變異類型。但這並不意味著兩者可同等對待。

        近期的一篇 Meta 分析,納入了 40 篇報導包含 1031 個首次 DSA 或 CTA 陰性的 PSAH 病人。在複查 DSA 或 CTA 時有 0.78%(8/1031,95% 的置信區間為 0.23-1.32%) 的病人發現動脈瘤。統計分析發現,在初始評估和隨訪評估中 DSA 並不出優於 CTA。


        然而此 Meta 分析在收納研究對象時並未嚴格統一 PSAH 的定義,故將此研究結論直接應用於四疊體性 PSAH 的病人顯得說服力不足。

        非動脈瘤性 PSAH 中有一小部分可表現為以四疊體池為中心的 SAH。雖然四疊體性 PSAH 和傳統的腦幹前 PSAH 可能病因類似,但因病例數少,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遇到此類病例時仍需嚴格完善血管造影(至少兩次 DSA)以排除動脈瘤破裂。

原文轉載自丁香園

相關焦點

  • AJNR典型病例 : 假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圖1-3:橫斷位非增強 CT 掃描顯示大腦彌散性低密度,灰白質分界不清,腦溝模糊,蛛網膜下腔及腦池密度增高。 診斷:假性蛛網膜下腔出血(Pseudo-Subarachnoid Hemorrhage)通常繼發於復甦或嚴重頭部創傷引起的腦水腫之後;預後較差;病理生理學:大腦水腫引起的彌散性低密度影,線狀高密度表明為充盈的靜脈結構,在非增強 CT 掃描上通常表現為相對的高信號
  • 栓塞性中風可導致動脈瘤樣蛛網膜下腔出血
    [Epub ahead of print]】約15%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並非動脈瘤破裂所致。近期研究發現,缺血性卒中是導致自發性大腦凸面SAH的原因,但與腦池SAH的關係仍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文獻僅報導過3例腦池SAH與穿支血管阻塞同時存在的病例,推測小穿支動脈阻塞後出血。
  • 典型病例:急性中腦頂蓋症候群
    中腦頂蓋症候群即Parinaud症候群,又名丘腦底蓋症候群、四疊體症候群,通常以雙眼同向垂直麻痺為主要特徵。
  • 一文了解:腦血管瘤破裂出血怎麼治療?
    腦血管瘤是由於顱內動脈血管局限性擴張導致的。一旦腦血管瘤發生破裂,可能會使患者致殘甚至死亡。大部分血管瘤是在破裂後,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繼而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那麼腦血管瘤破裂出血後患者都有什麼症狀,又需要如何治療呢?
  • 腦超聲檢查:方法學、基礎/高級原理和臨床應用
    腦超聲檢查:方法學、基礎/高級原理和臨床應用腦超聲可通過血流速度分析來評估腦的解剖
  • 危急值:丘腦出血
    (2) CT檢查①嚴重的顱內血腫、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或術後出血(幕上出血>30ml或幕下出血>10ml或中線結構移位>10mm)。 ②硬膜下/外血腫急性期。③腦疝、急性腦積水。④顱腦CT掃描診斷為顱內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範圍達到一個腦葉或全腦幹範圍或以上)。⑤腦出血或腦梗塞複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與近期片對比超過15%以上。⑥肺栓塞、肺梗死,主動脈夾層,巨大主動脈瘤。⑦急性膽道梗阻。⑧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 ⑨大量液氣胸,尤其是張力性氣胸。
  • 中樞重症第34期:海綿狀血管瘤術後多次出血 體位影響
    右側額葉見小團片狀混雜信號灶,T1WI呈高信號,周圍見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周圍見低信號環,未見明確水腫區,範圍約1.4cm×1.1cm,增強掃描未見明確強化。左側頂葉部分腦回結構消失,見小片狀長T1、長T2信號,FLAIR呈低信號,鄰近腦回稍菲薄,骨質不均勻增厚、毛糙,增強掃描未見異常強化灶。餘腦實質內未見異常信號灶或異常強化灶,各腦室、腦池、腦裂及腦溝對稱,大小、形態正常,中線結構居中。所及雙側上頜竇、篩竇及右側額竇黏膜不均勻增厚並見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
  • 病例討論:橋小腦角區表皮樣囊腫
  • 病例挑戰:雙側尾狀核頭對稱性病變
    圖2.尾狀核頭一般由3支動脈供血,外側豆紋動脈(大腦中動脈分支)、前側豆紋動脈(大腦前動脈A1分支)以及Heubner回返動脈(大腦前動脈A2基底部、A1-A2交界或者A1末端)。這例患者CTA檢查提示右側大腦前動脈A1缺如,雙側大腦前動脈為左側A1共幹(圖2),考慮為房顫導致心源性栓塞左側A1,影響了雙側Heubner回返動脈,隨後栓塞再通。隨著繼續的抗栓治療,患者症狀進一步好轉。
  • 腦部病變:9個病例測試你的診療水平(上)
    A.5%B.10%C.15%D.30%病例2一位55歲的男性患者,因漸進性精神錯亂和左側偏癱而就診。MRI顯示其腦內存在一個邊緣呈環形增強的囊性腫塊,並有少許擴展穿過胼胝體(實心箭頭)。問題1: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多少?A. < 1年B. 1-2年C. 3-5年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