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寒意襲來,又到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缺血性中風等腦血管病的發生。缺血性中風一旦發作,其溶栓治療便需要「和時間賽跑」。
專家建議,要把握髮病後180分鐘的「黃金急救時間」, 即從發病時起,力爭在3~6小時的「時間窗」內給予溶栓藥物。
腦血管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從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分為缺血性中風(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和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其中,缺血性中風稱為腦梗塞、腦梗死等,其發病率高於出血性中風,佔中風總數的60%~70%。缺血性中風發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南海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李飛表示,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閉塞和狹窄可引起缺血性中風,男女發病率比例為1.3~1.7:1。年齡多在40歲以上,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預防方面,應從可控制的危險因素入手。高血壓、糖尿病是其最危險的因素,控制血壓、血糖可以降低其發生率。生活方式上,需避免吸菸酗酒,吸菸損傷血管內皮,增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引起血管收縮,飲酒後血壓升高。
「高血壓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可控危險因素,因此,降壓治療對預防缺血性中風的發病和復發尤為重要。」李飛表示,應加強向市民普及缺血性中風先兆症狀的教育,做好預防工作。
缺血性中風雖然發病急,但也是有前兆的。若突然出現以下症狀,應考慮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
此外,市民還可以記住「言語含糊沒笑臉,胳膊不抬奔醫院」,即國際通用的「FAST」口訣:
「FAST」字訣辨識中風F(即Face)面部不對稱:
請患者「露齒」或微笑,中風患者一側臉部低垂。
A(即Arm)手臂乏力:
請患者閉眼,雙臂平舉10秒鐘。中風患者一側稍有下垂。
S(即Speech)言語障礙:
請患者複述一句短語,比如「今天天氣晴朗」,中風患者說話不清楚或無法說話。
T(即Time)儘快就診:
當出現上述任何一個中風徵兆時,要儘快送醫院治療。切勿自行按摩、扎針、掐人中等,以免延誤黃金急救時間。
缺血性中風發生後,周圍的人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求助,或記下發作時間,馬上送患者去醫院。
等待急救人員到來時,家屬應保持冷靜,不要搬動患者,尤其避免其頭部發生劇烈搖晃和震動,更不要用掐人中、搖晃身體等方法試圖「叫醒」病人。應儘量讓患者原地側臥位躺下,鬆開上衣紐扣和腰帶,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有假牙者應取出。
「時間窗」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後息息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缺血性中風以大腦中動脈血栓形成為核心病變區,其中在缺血中心區周邊有一較大的可逆性缺血損傷區。
因此,從發病時起,需力爭在3~6小時的「時間窗」內給予溶栓藥物,以儘可能促使腦動脈內的血栓溶解或變小,增加對梗死區的供血,使缺血中心區減小或不再擴大,努力達到臨床治療之減輕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減輕日後殘疾程度的目的,積極爭取最佳預後。
「有的患者針打到一半就站起來了,簡直是戲劇性的變化。」李飛指出,患者送來醫院時,一側肢體已經麻木甚至癱瘓,打了溶栓針後,卻會產生神奇的效果,極大地降低了缺血性中風的致殘、致死率。
「我們科室每年接診類似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大約350例,但基本上只有1-2%的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療。」李飛表示,市民發現家人缺血性中風發作時,切勿盲目採取措施自行施救,應立即送醫尋求專業救治。
文/珠江時報見習記者孫茜 通訊員郭世強
責編/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