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知道的「上海話」正宗嗎
海納百川的城市性格,造就了滬語方言的豐富多樣。日前,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那些年的上海話」系列叢書,彙編整理了西方語言專家1840年代至1930年代滬語方言著作,見證了這一時期上海話發展脈絡。
描寫烹調就有近20個動詞
1840年代後的百餘年間,上海從松江小縣城慢慢成長為移民大都市。本地人和移民一起,創造更新了上海話。比如,「乖乖弄底冬」(不得了)、「阿拉」(我)、「木老老」(很多)、「咖啡」等蘇北話、寧波話、杭州話及西方外語新詞被滬語所吸收。與此同時,「收骨頭」(要收心了)、「出風頭」(在人群中突出)、「吃空心湯糰」(開空頭支票)等市井流行語及習慣用語,也經過口口相傳被固定下來。
叢書主編、滬語專家錢乃榮談到,上海話本身是一種快速反映都市文化變動的方言,並捕捉匯集了江南人生活中的細膩詞彙。就拿日常燒飯做菜來說,描寫烹調方法的動詞就有近20個:炒、煎、蒸、燉、篤、燜、煸、汆等,它們在滬語中陸續出現,傳神地折射出生活的多樣。
此外,上海當時活躍發展的工商業也成為方言的重要來源,包括紡織業中的「開司米」,出版業中的「書局」「報館」,銀行股市中的「套牢」「割肉」等行業用語。商業範圍裡使用的許多詞語也擴散到日常領域,比如「買賣」是商業行為,在大眾生活裡同樣用得出神入化;給人情通融叫「買面子」或「賣人情」;用「吃價」指人有能耐。這些詞彙十分生動易懂,在滬語擴容的進程中被收納並傳播開來。
狹隘用詞漸漸遭到淘汰
有取就有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話淘汰了松江話系統中一些使用地域過於狹隘的詞彙。比照叢書中的史料,有些方言慢慢淡出人們視野。比如「快燥點」「淨」「左半爿」分別被「快一點」「汏」「左面」替代。新陳代謝多有兩種原因:一是舊事物淡出歷史舞臺,比如電影這一全新藝術樣式誕生後,看電影從看戲中剝離出來,「影戲院」這個詞便被「電影院」所取代;二是公約數詞語的取勝,以「難為情」為例,寧波人、蘇州人都這麼講,報刊上也用,這個詞使用廣泛佔優勢,於是人們便慢慢放棄了「坍寵」的說法,後來「難為情」還傳入了普通話。
錢乃榮目前收集的從西方視角觀察上海方言的著作達40餘種,此次出版的叢書匯集精編了其中5種。對這批歷史文獻的開發,正在進一步規劃當中。
相關連結
從西方專家記錄的滬語著作中可以看到,19世紀40年代以後,以松江方言為基礎的舊上海話受到衝擊,滬語基本形態依然頑強保留,但有些地域性很強的詞語在移民方言影響下被動搖淘汰和更換。列舉數例,箭頭右邊的新詞逐步替代了左邊的舊詞:
日頭→太陽
圖書印→圖章
腰桶→澡盆
通事→翻譯
地閣→地板
風潮→颱風
名頭→名字
碗砂→瓷器
影戲院→電影院
擔→拿
樣色→色樣
寒暑表→體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