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肛管周圍膿腫(perianorectal abscess)
【病因】通常由腸道微生物引起,繼發於肛線或周圍皮膚感染、損傷等。通常位於肛周(45%)、坐骨直腸窩(≦30%)、內括約肌(﹥20%)、肛提肌(約5%)。男性:女性約為1:8。
【臨床表現】
1.肛門周圍膿腫:肛周持續性跳動性疼痛,行動不便,坐立不安,全身感染性症狀不明顯。病變處明顯紅腫,有硬結和壓痛,膿腫形成可有波動感,穿刺抽出膿液。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坐骨直腸間隙較大,形成膿腫大且深,容量約為60
—90mL。多出現持續性脹痛,逐漸加重,持續性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時疼痛加重,可有排尿困難和裡急後重,全身感染症狀重。早期局部體徵不明顯,以後出現患側肛門紅腫,雙臀部對稱,觸診有深壓痛,甚至波動感。如不及時切開,多形成肛瘻。
3.坐骨直腸間隙膿腫:間隙位置深、空間大,引起全身症狀較重,局部症狀不明顯。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狀,局部表現為直腸墜脹,排便不盡,排便時不適,常伴排尿困難。指診在直腸壁上可觸及腫塊隆起,有壓痛和波動感。診斷主要靠穿刺抽膿。
4.其他:位置較深的其他膿腫,局部症狀大多不明顯,主要為會陰直腸部墜脹感,排便時症狀加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指診可觸及痛性包塊。
【治療】
1.非手術治療:抗生素治療(聯合選用2—3種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溫水坐浴,局部理療,口服緩瀉劑或液狀石蠟以減輕排便時疼痛。
2.手術治療:膿腫切開引流是治療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的主要辦法,一旦診斷明確,即應該切開引流。手術方式:
(1)肛門周圍膿腫:局麻下切開,無需填塞。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腰麻或骶管麻醉下切開引流,切口平行肛緣,並距肛緣3—5cm,置油紗布條引流。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腰麻或全麻下進行,切口位置因來源不同而不同。源於括約肌間膿腫:肛門鏡下直腸壁切開引流;源於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同坐骨直腸間隙膿腫。
(4)其他部位:位置較高則肛門鏡下切開直腸壁,位置較低則直接切開皮膚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