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瘻(anal fistula)
肛瘻是肛管或直腸與肛周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由內口、瘻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內口常位於直腸下部或肛管,多為1個;外口在肛周皮膚上,多為1個或多個;經久不愈、反覆發作為其特點;多發於青年男性。
【臨床表現】瘻外口流出少量膿性、黏性分泌物為主要症狀;較大的高位肛瘻(括約肌外型),可有便、氣排出,可有反覆出現的「膿腫」形成症狀。
【病因】大部分由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引起,外口生長快,致膿腫假性癒合、反覆發作;結核、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惡性腫瘤、外傷感染也會造成肛瘻。
【體徵】肛周皮膚可見一至多個外口紅色乳頭狀突起,擠壓有膿性、血性分泌物;自外口向肛門方向可觸及條索樣瘻管,外口數目越多,距肛緣越遠,肛瘻越複雜。
【輔助檢查】確定內口位置:直腸指診,軟探針,亞甲藍標記。碘油造影,直腸腔內B超。對反覆發生的病人應行結腸鏡。除外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貝赫切特(Behcet)病。
【診斷】綜合查體和輔助檢查,可確立診斷。
【分類】按瘻管位置高低:
低位肛瘻(瘻管位於外括約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瘻(瘻管位於外括約肌深部以上)
按瘻管與肛管括約肌之間關係:
肛管括約肌型70%(低位)
經肛管括約肌25%(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引起)
肛管括約肌上型(高位)
肛管括約肌外型(最少見,治療最難)
Goodsal規律:肛門中間橫線。外口在淺後方,瘻管多為彎形,且內口多在肛管後正中處;外口在淺前方,瘻管多為直形,且內口多在附近的肛竇上。
【治療】肛瘻難以自愈,反覆發作並形成直腸肛管周圍膿腫,需手術治療。
【手術原則】切開瘻管、敞開創面、促進癒合;手術根據內口位置高低、瘻管與括約肌關係選擇;關鍵在於治療肛瘻的同時避免括約肌損傷。
瘻管切開術 適用於低位肛瘻;僅傷及淺部、皮下後部,不會造成失禁。
掛線療法 用橡皮筋的機械壓迫緩慢切開瘻管,適用於距肛緣3—5cm有內外口的高位或低位單純肛瘻,不造成失禁,同時有引流作用,3—5天收緊皮筋。
肛瘻切除術 將瘻管壁全部切除,適用於低位單純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