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年齡幾何,我們每個人自我認知也會受限於視角。我們的內心像是一個漆黑的房間,我們拿著手電筒一點一點的探索。對於一個在生活中充滿主動性的人而言,在她人生中的每一段經歷和每一種角色都可以是這支手電筒。
昨天帶著孩子去看《哪吒》,他讓我一起看,理由是票房極高。我對國產電影不太抱期望,尤其是國產動畫。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些無釐頭的對話,但兒子被這些對話弄得樂不可支。哪吒出來了,黑眼圈、喪、萌,就是我們遇到的那種內心和這個世界在抗拒的孩子,完全不是我們常常看到的陽光開朗好少年形象。
再往下,隨著靈珠和魔丸(善與惡)的投胎,哪吒的一生仿佛被已經被定義。腦子裡忽然冒出來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效應,通常被我們教育者反覆應用。於是,我開始覺得這電影有點意思了。
劇情不複雜,但對人性的探索卻深刻。當哪吒拼勁全力大聲吼出「我命由我定!」時,我的淚泉湧一般流出。我看看身邊的兒子,他悄悄用手抹了抹臉。國產動畫,難得的眼淚。
成年人的自我覺知能讓自己不斷去和自我對話,所以,40歲之後的我越來越清晰自己是誰。
耶魯大學已故教授,心理學家丹尼爾·萊文森認為,成年期的發展涵蓋了穩定和轉折的交替,在轉折時個體會重新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優勢,這就是我們的成熟,能應對生活裡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的變化。
但我們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同時也接受許多成人對這個世界的定義和看法,這個過程中,他們也迷茫,也懵懂,最後在青春的各種東奔西撞、東西突圍中才逐漸看清楚這個世界,看清楚自己。
電影中的大仙、李靖夫婦,都是這支手電筒。他們相信善良的力量、親情的力量,相信哪吒內在的潛能,相信哪怕只有三年,哪吒也應該有快樂人生。他們照亮了哪吒內心的每個角落,讓他有了「我命自我定」的超級自信。
好的教育就應該是這束光。它不是分數,不是選拔,不是高強度的競爭,而是提供好的環境,讓每個孩子發現自己、探索自己、成為自己。
中年時,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說,歸來時,內心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