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九三學社汕頭市委員會副主委、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三病區主任陳業晞帶領團隊完成一例完全腔鏡下巨大脾臟切除手術,術中採用碎宮器將標本取出,僅在腹壁留下4個「鑰匙孔」大的切口。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後患者無併發症發生,充分體現微創外科優勢和社員專家的精湛醫術。主治醫師李志揚,社員、主治醫師林偉洵,社員、麻醉師吳佳璇配合完成該手術。
患者(潮州人)於當地醫院體檢時行腹部CT發現體內脾臟巨大,佔據了整個左側腹腔,上頂膈肌,下達髂血管水平(外院CT提示脾臟最大橫徑為11cm,長軸約18cm),考慮為多發的竇岸細胞血管瘤佔位。帶著體內這顆隨時都可能破裂的「炸彈」,多家醫院的醫生都望而卻步。
脾竇岸細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起源於脾臟的竇岸細胞或襯細胞的一種罕見腫瘤,治療手段以手術切除脾臟為主。然而脾臟在腹腔實質性器官中屬於質地最脆,像血液組成的豆腐塊一樣,解剖複雜,極易破裂出血。面對這一巨大的「人體血庫」選擇手術,需要莫大的勇氣,任何細微的操作失誤都會導致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隨時可能奪走患者的生命。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三病區接診後,陳業晞立刻組織團隊反覆進行討論,制定了精準的手術方案,患者術前完善檢查發現同時合併胃大彎側間質瘤,最終決定進行「全腹腔鏡下脾臟+胃體腫物切除術」。術中,手術團隊先分離並結紮脾動脈,使得脾臟體積縮小的同時也阻斷了其血供,減少操作過程中的出血。接著離斷脾周所有韌帶,分離二級脾蒂的動脈和靜脈,Hemolock(結紮夾)結紮血管,最後完整得將脾臟游離。術中,團隊巧妙地利用婦科手術中常用的碎宮器,將脾臟在標本袋中攪碎後取出。手術順利完成。術後第1天患者便下床活動,第2天開始流質飲食。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腹腔鏡脾臟切除術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腹腔鏡手術沒有傳統手術時手的觸覺及直接牽拉作用,對設備和器械依賴性強,脾臟質脆,血運豐富,術中不便抓持,即便是撕破脾臟被膜,也會因止血不易而術野模糊,從而動搖術者的信心。然而,我社社員在本職工作上進益求精,將患者性命置於首位,並沒有因為手術風險大而望而卻步,充分發揮九三人正直、果敢的特質,膽大心細,在開腹脾臟切除術基礎上,成功掌握完全腹腔鏡脾切除技術,最終挽救了患者性命,也為脾切除患者,尤其是血液病脾切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本文轉載自2019年第十六期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公眾號,原文標題:《【妙手仁心】腔鏡顯神威 四孔切巨脾 ——普外科三病區完成一例完全腔鏡下巨大脾臟切除手術》)
圖文編輯 | 楊昱霖、馮曉丹
來稿請投:stjs93@163.com
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