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石床兒
郭小豔
每個陝北農村院落裡都有一個石床兒:用碎石頭支起底座,上面蓋一塊大石板,石板或方或圓或長,一般坐落在礆畔上,樹蔭下,牆根底等視野開闊,蔭涼的地方,是一家人吃飯休閒娛樂的場所,地理位置好的石床兒能吸引周圍更多人,成為這個區域的「人市」。
從扶著石床兒蹣跚學步,到趴在石床兒上學寫字,圍在石床兒跟前吃飯乘涼,到年老坐在石床兒上曬太陽拉家常,石床兒貫穿了陝北人的一生。
夏天和石床兒是最配的。飯時,小孩子端碗飯坐在石床上,碰到不喜歡吃的一筷子舉起來扔掉,雞仔們聞聲爭搶著啄走,時常因為扔的太多或者故意倒掉而遭到訓斥。不好好吃飯的小孩,一碗飯能端一小時,大人等不上洗碗,過來在背上搗兩錘:「冷得能吃了?」小孩一邊嚎一邊就著眼淚鼻涕把飯菜都扒拉在嘴裡。吃完飯趴在石床兒上寫作業,眼睛盯著字,耳朵卻時刻關注小夥伴的暗號,字寫得歪歪扭扭,母親急不過,罵著:「休經了!」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溜煙的去追小夥伴,扇寶彈杏核、打沙包捉迷藏,追逐著自己的快樂。
大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傍晚,辛勞大半天終於可以休息了,男人們湊在石床兒上,用粉筆畫個圖形,撿幾塊小石粒或者樹枝就可以玩「釘方」,或邊抽菸邊拉地裡的收成,婆姨們圍著石床兒納鞋墊、織毛衣、剪門帘圖案,誰有了時興樣子,大家都來學習,捎帶拉一拉家長裡短。
小孩們在跟前嬉戲玩鬧,旁邊點一根艾草編驅蚊。一幅美好的畫面被破壞往往是一隻蠍子的出現。如果大人被蟄那還好說,抹點搗碎的仙人掌,或者咬咬牙就撐過去了。如果是小孩,上躥下跳,各種嚎啕大哭,壓也壓不住,用盡了土方子也絲毫不減,直到哭累了,筋疲力盡了,只剩下抽泣聲,慢慢地才能睡著。
冬來夏往,小孩們長大成人,或讀書或為生計奔波,很少回家,大人站在石床兒跟前翹首盼歸來。天氣好的時候,行動不便的老頭兒老太太們坐在石床兒上曬陽陽,得知某位老人沒能熬過這個冬天,祈禱自己到時候千萬不敢癱到炕上拖累兒女。
一場雪後,迎來了新年,一家人也迎來了團聚。子女買回來時下流行的花炮,放在石床兒上點燃,萬家燈火,煙花絢爛,此刻,這裡最溫暖!
石床兒承載了一家人太多回憶,也見證了喜怒哀樂和生離死別,即使搬遷到別處,搬遷到城裡,石床兒依然守護著窯洞,守護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