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路徑是一種標準化的診療程序,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醫生中所採用的治療方案是一樣的,所做的檢查、治療和所用的藥品也一樣,通過給醫生「定規矩」,讓患者看病明明白白,避免了醫療糾紛。
患者提前知道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
避免醫院或醫生在治療中的隨意性
可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同一種病,不同醫院、不同醫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也不盡相同,患者不解,一些醫患糾紛由此產生。
2010年起,我省曾大力推進「臨床路徑」管理模式以化解這種局面,但進展緩慢。
然而,在全省首批6家「臨床路徑」試點縣級醫院之一的太和縣醫院,這項一度遭遇「擱淺」的制度,開展得有聲有色。
早在2008年,我國部分城市就開始試點臨床路徑。 2010年,全省曾確定62家臨床路徑試點醫院。2014年9月,我省在信息化建設較好的寧國、太和等6家縣級公立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
「臨床路徑」緣何受到基層患者認可?
醫生用啥藥,每天做啥檢查、花多少錢,患者不再「兩眼一抹黑」
1月27日上午,冬日陽光穿透病房的窗。 60多歲的朱元奎斜靠在太和縣醫院7樓肝膽外科病床上小憩。因患肝癌,他剛接受了介入手術治療。 「24日中午住院,26日上午就做了手術。醫生給看了治療方案,吃什麼藥、花多少錢、住幾天院,一清二楚。 」對於1.5萬元左右的總費用,朱元奎很滿意。而在實施臨床路徑前,治同樣的病需要2萬元左右。
「實施臨床路徑後,規範了醫療行為,有效控制過度檢查和不合理用藥現象,自然降低了醫療費用。」太和縣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張新亞說。與2014年相比,該科室住院患者次均費用下降17%,住院日縮短2.1天,術前準備日縮短0.6天。
實行「臨床路徑」後,從醫生、護士到患者本人,對每天的治療計劃都「心中有數」。「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權,主動讓其參與治療過程,讓他們病治得放心、錢花得安心,和諧醫患關係才能真正建立。 」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李家龍認為。
省衛計委:可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保證了醫療行為和醫療質量的「同質化」
臨床路徑是針對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保證了醫療行為和醫療質量的「同質化」,避免了醫院或醫生在治療中的隨意性。目前,全省確定75所縣級公立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規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
在臨床路徑規範文本下,醫生的醫囑採 用「打鉤」的方式,促使不同醫院、不同醫生 在治療同一種疾病時所採用的治療方式、所做的檢查、所用的藥品都是相同的,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實現了「同質化」。這樣一來,患者不必因為一些常見病、多發病而擠到大醫院就診。
同時,在制定臨床路徑的時候,專家組剔除了可做可不做的檢查、可用可不用的藥品,並且把診療流程科學化,縮短了住院時間。所以,採用臨床路徑的病種後,患者所花的費用普遍下降,少則一成,多則兩成以上,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提升,醫療糾紛也明顯下降。
主辦 /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承辦 / 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
協辦/ 安徽新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