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目前正式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
簡單而有效的生態恢復試驗,讓中科院植物所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種樹不如保樹,種草不如保草。在生態恢復上,撤下「人定勝天」的旗子,釋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人主動退到幕後,讓自然唱主角———其效果可能遠超國家每年投巨資建設的「三北」防護林。
對草原最大的破壞是過度放牧,不給草原喘息的機會。植被啃光後,土就保存不住了。只要我們在一定時期內禁牧,自然生態很快就能恢復。自然力比科學家的力量更大。封起來不動的地方,生態恢復要比花錢治理的地方好,
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前蘇聯「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劃」、阿爾及利亞「綠色壩項目」、美國「羅斯福工程」號稱人類有史以來的世界級造林工程,其中「三北防護林」又為四大之首。然而,除了「羅斯福工程」後來調整策略(護土、還草、人退、放棄造林),取得成功外,其餘工程收效是不大的,甚至加速了生態退化。
「三北」中的很多地區以乾旱半乾旱區為主,不適宜大面積森林分布。樹木消耗的水分遠大於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黃秉維院士當年就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試圖通過人的努力將森林覆蓋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代價巨大,水分、溫度和風速等註定了這是個「童話」。我們承認大西北經過人的努力,長出了不少樹木,但這個代價是動用了後代的水資源。其實,用樹木去阻擋土地荒漠化的效果,遠不如用草在源頭「捂」土壤明顯。
「綠化祖國」常被等同於「樹化祖國」。中國的草原覆蓋率為40%,森林不到16%,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種樹,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天然分布的就是草原,硬要改變它,只能付出慘重代價。
20多年來,我們用了幾百億資金來「築城」,儘管局部收效不小,但北京每年仍有沙塵暴。綿延上千裡的防護林,許多地方的楊樹長成半死不活的「小老頭樹」;由於普遍種純林,在發生蟲害時,一倒一大片。這些慘痛的教訓足以說明,違背自然規律的造林是得不償失的。
連續5年的實驗證明,在草原、半乾旱荒漠地區,自然界有能力實現生態恢復。我們採取的「以地養地」、「藉助自然力恢復」途徑,成本只有每畝20元,而真正用在生態恢復上的費用只有每畝4元錢圍欄費!更令人工林所望塵莫及的是在沒有任何投資的前提下自然恢復。在草原或者荒漠地區,破壞的因素是人與牲口,生存壓力能否消除是決定生態恢復能否成功的關鍵。要實現生態恢復效果,必須保障經費使用的有效性,在這個問題上,政府、科學家、農牧民,甚至企業家應當聯手,尋找理性的恢復方案,使治理風險有人承擔。
三北防護林工程對於防治沙塵暴起了一點作用,但是並沒有阻止沙塵暴的東進與南進。十米高的樹林能阻止漫天的黃沙嗎?沙塵暴不是貼著地面行進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失敗的原因在於它的理論基礎的錯誤。
群眾明知道樹木不能活,為什麼還要種?一是上面要他們種,二是種了有好處。現行政策強調退耕還林,還林有錢,還草沒錢或者錢很少,這樣,老百姓當然會選種樹了。一些地方領導最熱衷造林工程。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某些草原上的林業局將一株不足1.5米的獐子松報價300元!這些樹木後來大部分死了,找誰算帳去?治沙造林給地方財政帶來的實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