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許多國家將垃圾出口至國外(通常是發展中國家)以進行回收,推動垃圾回收產業繁榮興旺,也另國際犯罪組織垂誕不已,希望分得一杯羹。
2019年4月25日,廣西南寧海關通報查獲2000多噸偽報品名申報進境「洋垃圾」。(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8年,8百萬噸垃圾被倒進海洋
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援引法新社消息稱,8月27日,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在一份報告中揭露稱,近年來,向亞洲出口塑料垃圾持續增長,犯罪組織已經滲入到該產業鏈中,並將原本打算回收的垃圾進行焚燒或傾銷野外從而造成環境汙染。
2018年,全球共產生約3.6億噸塑料垃圾,其中至少有8百萬噸被傾倒進海洋。根據國際刑警組織的數據,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強制性垃圾回收政策,預計到2022年,全球垃圾回收市場總額或超過500億美元(420億歐元)。
「嚴格監管垃圾回收行業對全球環境安全至關重要」,國際刑警組織環境事務負責人卡盧姆·麥克唐納(Calum MacDonal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垃圾回收產業繁榮興旺也令國際犯罪組織垂誕不已,畢竟許多國家都通常會將垃圾出口至發展中國家來進行回收。「充分認識了解世界犯罪組織如何滲透到垃圾回收產業、並造成塑料垃圾汙染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國際刑警組織的報告強調,該報告匯聚了來自40個國家的相關數據。
東南亞國家是「重災區」
有些國家往往不是不具備處理回收垃圾的能力、就是缺乏對相關法規執行的監管,以致很難釐清垃圾的流通路線,進而通常根本無法去檢查執行垃圾回收相關法規的程度。
2018年初,中國決定停止進口回收塑料垃圾後,塑料垃圾出口便轉向了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2018年一季度,由美國出口至馬來西亞的塑料垃圾暴增330%,對泰國的出口也增長了300%,對印度尼西亞也增長了191%。
但報告指出,在這些塑料垃圾出口新目的地中有多個國家承認,在執行法規方面困難重重,例如印度(佔垃圾總量的87%),印度尼西亞(佔83%)或馬來西亞(佔57%)監管失控。
所以,「垃圾出口國宣布的垃圾回收比率通常會出現被人為地提高,然而在實際操作,對出口垃圾的處理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國際刑警組織強調。
在距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不遠的仁嘉隆(Jenjarom)鎮,2018年,許多工廠應運而生,但是,這些工廠不但將垃圾露天堆放,而且還焚燒垃圾造成濃煙汙染。
多個國家已經採取措施打擊垃圾進口。例如,今年1月,馬來西亞就將非法進口的150個貨櫃塑料垃圾退回其來源國,同時,馬來西亞強調不想成為發達國家的「垃圾場」。
歐洲也未能倖免
但是,國際刑警組織表示,類似反擊過程很可能「漫長且艱難」。因為,事實上,非法組織通常會模糊甚至弄亂進口垃圾來源地線索,尤其是通過其他國家中轉,這樣就會很難追蹤。
「隨著一些國家對塑料垃圾進口採取限制措施,犯罪組織很有可能將塑料垃圾轉運至另外一些相對脆弱的國家」,報告堅稱。根據報告顯示,在寮國和緬甸已經發現了非法進口垃圾。據國際刑警組織稱,垃圾走私同樣也波及到世界上其他地區,歐洲非法傾倒和焚燒垃圾現象增多,很顯然,有組織的犯罪團夥難逃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