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指將危險品硝酸銨運輸至貝魯特港,最終導致貝魯特港發生大爆炸,國際刑警組織對俄羅斯貨船「Rhosus」號的船長和船東發出紅色通緝令(red notices)。
據外媒報導,黎巴嫩公訴機關於去年10月要求國際刑警組織對「Rhosus」號的船長Boris Prokoshev,以及該船船東——俄羅斯商人Igor Grechushkin籤發逮捕令。目前,國際刑警組織已經應要求對這2人發出紅色通緝令,並對一名於2014年在貝魯特港口檢查這批硝酸銨貨物的葡萄牙商人也籤發了通緝令。
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不等於國際逮捕令,而是要求世界各地的相關單位臨時拘捕可能被引渡或採取其他法律行動的人。不過,上述三人的名字並未出現在國際刑警組織網站的「紅色通緝令」公開名單上。
據了解,「Rhosus」號是一艘掛著摩爾多瓦國旗的俄羅斯貨船。船上有俄羅斯和烏克蘭籍船員,2013年從喬治亞出發前往莫三比克,船上載有2750噸工業化學物質硝酸銨。該船曾一度停靠希臘加油,之後船行至黎巴嫩附近海域時發生技術問題停靠貝魯特港。
在抵達貝魯特港之後,這艘船被當地港口部門以「經營船隻的嚴重違規行為」「未向港口支付有關費用」的名義扣押。除了船長和四名船員外,其他人都被遣返。隨後,租船人和貨運公司對這批貨物失去了興趣,貨船和貨物被拍賣,由於將硝酸銨留在船上風險太大,這批貨物被轉移到貝魯特港的港口倉庫存放了6年,直到2020年8月引發大爆炸,造成204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事故發生之後,代表俄羅斯海員利益的俄羅斯海員工會曾表示,「Rhosus」號被港口政府扣留,也就變為港口的財產,扣留船舶的所有責任已經由港口承擔;無論是船員還是船主都不承擔任何責任。所有過失都歸於港口當局。
針對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的紅色通緝令,「Rhosus」號船長Boris Prokoshev回應稱,「我很震驚」,「我根本無法理解逮捕我的依據是什麼」。
自爆炸發生以來,黎巴嫩民眾一直對硝酸銨存放港口多年一事有著巨大疑問。一些黎巴嫩官員遭到調查,去年年底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Hassan Diab)以及三名前部長面臨過失指控。
去年8月4日,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摧毀了貝魯特港的大部分海濱地區,造成至少190人死亡、6500多人受傷。時任總理迪亞卜8月10日宣布政府集體辭職。爆炸具體原因目前仍在調查中。這起爆炸是歷史上最大的非核爆炸事故之一。
世界銀行領導的一項初步評估顯示,黎巴嫩貝魯特爆炸可能對基礎設施和實物資產造成了38億至46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數字是世界銀行集團(WBG)與聯合國(UN)和歐盟(EU)合作開展的快速損害和需求評估(RDNA)的一部分,並得到黎巴嫩各部委、民間社會組織和其他主要利益攸關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