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瑋雯
來源:瑋夫雯斯基(ID:wfwsj1986)
如若從不成熟的愛的角度去理解逼婚,或許可以讓人直面這個問題。
父母逼婚理由很多:
誠然,父母提到的每一點,我們都有充足的理由去反駁,沒感覺,不將就!愛情失敗了,婚姻糟糕了,你負責麼?!找一個不適合的人,在家裡大吵大鬧,雞飛狗跳,甚至,讓孩子從小就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缺父愛,缺母愛,你們真能忍心?惹上一個爛人,攤上一堆爛事、一筆爛帳,回頭給你們添麻煩,讓你們那麼大年紀了還為我的事兒操勞,你們不怕?!
搞個不歡而散真的非常簡單。問題在於,你真的想要單身麼?
我和父母打趣:你們從來都沒教過我怎麼搞對象,現在一上來就逼婚,這麼做真的大丈夫?
感覺為後代找對象這種事操碎了心的動物,大概就只有人類了。尤其是在中國。
曾在一篇文章裡分析過催婚的原因,一是父母的控制欲,二是中國人在親密、親子關係上經常不講「邊際」,任意幹涉,三是關於「死亡焦慮」,關於這些我們暫且不去詳談。
現在我們80、90後普遍為獨生子女,父母一直照顧有加,導致太多的「被安排」,大家的「應該感」很嚴重,從小到大,選大學,定專業,乃至找工作,定居所都是父母一手包辦,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去對子女婚姻大包大攬同樣「合情合理」——你是孩子,你要聽話。
這就是一種不成熟的愛。
不放手的父母不成熟,不長大的孩子不成熟。對於他們,想要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獨立地處理關係裡的問題,就會變得存在困難。
我們發現很多關係穩定,家庭幸福的人,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獨立自主的,親密且有邊界的,所以,他們並未經歷催婚,他們對此都不著急,而且,等到時候到了(這個「時候」沒有明確界限),他們該找對象找對象,該結婚結婚,該要孩子要孩子,該怎樣怎樣,不疾不徐,不緊不慢,完全不用人去操心。
這是為什麼呢?
有期《動物世界》,一隻鳥(忘了是什麼鳥)剛成年,離開父母,獨立去「討生活」,它先找了一塊風水寶地,開始築巢,鳥巢建得既溫暖又結實,它會找些鮮花、羽毛進行裝飾,然後好生拾掇自己,在一隻試探著靠近的雌鳥的面前,它展示了它漂亮的家,光亮的羽毛,矯健的身體,曼妙的舞姿,當然,還有我想你能陪我「生個鳥」的決心,總之,它的求偶進行得很順利,相信不久之後,它們也會撫育出一群驕傲的小鳥,長大後離開家,繼續著他們年輕時勾引對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事。
回到問題:你真的想要單身麼?
如果不是看破紅塵的話,當然,真正看破紅塵的人會有辦法說服父母接受他的選擇。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可能你面對催婚的反感,同樣來自於對自己無法獨立地找到對象,建立關係的自我否定,恐懼逃避有關。
建立不好「窩」,吸引不了「人」,原因同樣在於你還不夠成熟。
所以,面對逼婚,何必去和父母激烈對抗,既然你也想找,父母在催,至少,在目標上,你們是一致的。
為什麼不去心平氣和地與父母探討你想要的婚姻及其你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呢?甚至可以聊聊他們當年是怎麼看對眼走在一起的,然後告訴他們,你也想要成家立業,但是,你得等到某個機緣。
我的意思是說,哪怕你一時半會找不著對象,先把和父母的關係搞好,既能減輕你的心理負擔,又能提高你的溝通能力,同時也是去為自己變得獨立、成熟,學會建立良好關係做點準備,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連逼婚都不怕,還怕沒對象麼?
當然,對於尋找配偶這種事情,抱怨,逃避,畏懼,焦慮……全都無濟於事,你得有點兒膽子,有點兒策略,做足準備,不緊不慢,關於這點,那隻鳥算是個學習對象。
— THE END —
關注「麥子熟了」,回復 W30,查看本周熱門閱讀1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2 《如何鑑別渣女?》
3 《不和窮人談戀愛?》
4 《婚姻是共同學習,不是單向培訓》
5 《長遠看,妻子漂亮很重要嗎?》
6 《你那麼聽父母的話,然後呢?》
7 《所以,我拉黑了我爸》
8 《長期刷朋友圈接收碎片化知識有什麼弊端?》
| 麥 子 熟 了 |
文章百裡挑一,不雞湯不勵志,遇見即改變
投稿郵箱:maizi80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