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8日,我們驅車前往檔案上記載的英雄故裡——安徽省碭山縣。
曾在碭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過的王東超全程陪同我們採訪,並講述了碭山縣獲知王學風籍貫的經過。
1995年9月中旬,在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碭山縣委、縣政府考察團成員偶然看到「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王學風,江蘇碭山縣(現屬安徽,編者注)人」字樣後,異常激動。回去後,他們便開始英雄籍貫的查詢工作,然而,黨史、民政、檔案等部門都沒有找到有關英雄的記錄。儘管他們在當地報紙、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刊登徵詢啟事,卻始終未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2005年6月,王東超調入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因被王學風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抱著尋根問底的決心,開始了漫長的查尋工作。
王東超不得不轉換思路,從部隊入手。多次電話溝通中,部隊的同志非常熱情,但反饋說:由於部隊多次移防,現存英雄的資料只有一張50年代的照片和一份簡單的資料介紹。2012年,王東超幾經周折得知,解放軍檔案館存有王學風的部分原始材料,他立即以碭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名義寄去一份委託書。8月11日,王東超收到對方掛號寄來的檔案材料,內有王學風的立功情況和事跡,其中籍貫一欄寫著:江蘇省碭山縣六區王寨鎮。
此後數年間,碭山縣有關部門一直不間斷地查找王學風家人,仍無果,最終根據檔案認定英雄的籍貫為:安徽省碭山縣唐寨鎮王寨村(現更名為家和村)。
5月29日上午,我們在王東超的陪同下來到家和村採訪,見到了王學風唯一健在的直系親屬——他的侄子王法順和王學風的少年夥伴王法祥、王法靈、王欽思3位老人。
本文作者在王東超(右二)陪同下走訪安徽省碭山縣家和村
採訪中我們得知:王學風兄弟3人,大哥王欽佩,二哥王欽哲。當我們問他的兄長均是「欽字輩」為何王學風是「學字輩」時,村人答:王學風離村前沒有學名,只有乳名叫「寶豐」。
據3位老人回憶,王學風兒時非常調皮,因父親早逝,是哥嫂將他養大成人。16歲時,他因與哥嫂負氣離家出走,但走後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怎麼改的名字,家人和村人一概不知,也沒人查找過他的下落。
當我們將王學風的照片拿給3位老人辨認時,王法靈老人搖搖頭說:就嘴唇有點像,其他地方都不像。